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篇
  87篇
综合类   79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玉米苗期调亏控水与磷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磷条件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磷都有利于玉米株高、叶面积和总生物量的增加 ,磷的作用更明显 ;苗期玉米调亏控水结合施磷有利于玉米苗期建立较大的根 /冠、培育壮苗、提高水分生产率 ;水、磷对氮、磷、钾养分向地上部运输都有促进作用 ,调亏控水条件下 ,施磷处理氮、磷、钾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大于不施磷处理  相似文献   
52.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3.
根据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京沪高铁建设用地补充耕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省际间的耕地补充是解决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的一种可行方法,为统筹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占地、实现耕地资源紧缺地区"易地占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针对小尺度遗址区内遗迹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的问题,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遗迹点的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征,并计算得出遗迹点的分布结构和地理集中度。结果显示,遗迹点高程一般为590~650 m,坡度为1.7°~5.1°,坡向值为112.5°~202.5°,距河流距离为250~350 m。这表明古人类选择生产生活地址时,通常选择坡度平缓、坡向以东南和南朝向为主、地势具有一定高度且距离河流稍近的区域。遗迹点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为凝聚型,且地理集中度高,这表明古人类倾向于群居生活。  相似文献   
55.
古土壤微形态分析是获取古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土壤微形态分析能够有效地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信息。提出了应系统建立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壤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遗址区不同古人类活动区对应的土壤微形态特征数字图像库,丰富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研究方法,提高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6.
农用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文以江苏省某镇为例,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区域农用地土壤进行重金属超标评价,综合三种评价结果提出区域农用地安全利用等级和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划分方案。基于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和原有农业区划进行叠置分析后,以精细化管控用地为出发点,提出区域农业种植适宜区划分方案。结果表明:文章针对安全利用区、基本安全利用区、低风险监控区、中风险预警区和高风险限制区这5种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定性的提出了分区内涵、主要特征、安全水平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2)划分出4种区域农业种植适宜区:稻-茶-竹-栗-果适种区、林-竹-茶-果-栗适种区、稻-油-麦-豆-桑-瓜适种区、稻-麦-油-豆-百合、芦苇经济作物适种区。乡镇尺度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评价和种植适宜分区研究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安全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选择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距河流水平距离为自变量,以遗迹点和非遗迹点为因变量,采用二分变量逻辑回归法进行分析,建立古土地利用范围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古土地利用分布概率与海拔高度成正比,与坡度值、坡向值和距河流水平距离成反比,其中坡度和坡向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这表明古人类选择土地利用范围时,优先考虑坡度和坡向。基于预测模型,生成古土地利用分布概率等级图,结果显示南部和东部概率高,这表明古人类选择土地利用范围时,优先考虑南部和东部。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考古资料,发现南部地势平坦、引水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居住,已在该区域发现大量遗迹;东部虽地势平坦,但取水不便,适合其他活动,已在该区域发现埋葬。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8.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转换农用地类型实现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的安全利用。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农用地重金属元素Cd、Pb、Cu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农用地安全利用标准,采用地类转换的方式调整超标程度严重的农用地类型。结果表明:(1)地类转换对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影响显著。从相对污染程度变化情况来看,所有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均降低。绝大部分点位污染等级降低一到三级不等,个别点位虽单因子污染指数减小,但污染等级没有发生变化。(2)从地类转换后的结果来看,有些地类转换调整之后虽然相对污染等级降低,但污染指数仍大于3;另一种情况是经过地类转换,污染指数有所降低,但污染等级并未发生改变。(3)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中部城镇建成区附近,城镇周边分散有个别地块,地类转换之后,超标程度较重区域向集中分布区域中心缩减,城镇周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9.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2排放及减排政策下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的CO_2排放效应,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项目预算书编制的基础上,采用IPCC清单法,估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 CO_2排放量,分析影响CO_2排放的关键因子,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_2排放的变化情况。[结果]项目的 CO_2排放总量约5.50×105t,灌溉与排水工程所占比例最大;水泥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排放量的92.07%,碳源材料的CO_2排放量直接取决于该类材料的CO_2排放系数及消耗量,间接取决于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结构;随着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加大,减排量也会随之增多。[结论]应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加大对水泥、电力、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60.
为保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基于“3S”技术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的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计算机自动分类,将自动分类结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OM叠加,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变化信息;然后,在GPS引导下进行实地调绘,将调绘结果录入土地利用数据库,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经过研究,利用“3S”技术更新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是可行的。还对其中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整个数据更新是个系统工程,要通力配合,尤其注意外业调查与影像处理精度和解译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