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6年1:1 600 000的行政区划图及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对阿克苏地区1996~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0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体动态特征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加;(2)10年间阿克苏地区土地结构变化绝对指数为8,其中:园地,交通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牧草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小;(3)引入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2.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软件工程方法论,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模型方法,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 dataengine,ArcSDE),GIS应用方法,软件开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决策软件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应用模型,以及计算结果的多样化表达.最终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microsoft dotnet平台为基础,利用C#完成了系统的开发.结果表明:基于GIS技术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在实现城乡空间规划的定性、定量、定位相结合和规划决策支持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3.
以凤仙花种子为材料,分别用pH值为1~13的溶液进行培养,分析各处理凤仙花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幼苗营养物质累积及膜脂过氧化系统的状况,揭示酸碱胁迫对凤仙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2~11时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pH值为1时凤仙花种子活力指数相对最低;pH值为12时凤仙花种子萌发率稍低,但活力指数相对较高;pH值为1、13时凤仙花种子的萌发率和活力指数极低;与pH值为7时相比,pH值为3~6时抑制凤仙花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幼根和幼苗的生长,幼根数量减少,pH值为8~12时有利于凤仙花幼苗生物量的积累,促进了幼根和幼苗的生长,幼根数量增加;pH值为6~8时凤仙花幼苗的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较高,并随着酸碱度的进一步增加,其含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酸碱度的增加,凤仙花幼苗过氧化氢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逐渐增加,SOD活性逐渐降低,而POD活性上升。综合来看,pH值为6~10较适合凤仙花的生长。  相似文献   
74.
以银边吊兰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0、2.0mmol·L~(-1))的3种生物染色剂(甲基橙、甲基紫、中性红)对其植株生长及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个浓度的甲基紫及0.5mmol·L~(-1)的甲基橙和中性红处理后,银边吊兰的生物量、根系长度、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均显著大于对照(CK),2.0mmol·L~(-1)处理则使以上形态指标显著小于CK,而1.0mmol·L~(-1)处理后则与CK差异不显著。处理后,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于CK,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2.0mmol·L~(-1)处理的活性低于低浓度处理的活性,表明此时抗氧化系统已开始紊乱。综上,结合染色剂对植株生长和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来看,1.0mmol·L~(-1)的甲基橙、甲基紫和中性红比较适合银边吊兰的活体染色。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索水晶葡萄采后防腐保鲜的方法,以云南弥勒‘水晶’葡萄果实为试材,研究了SA、SNP及复合处理对‘水晶’葡萄在8℃贮藏条件下的防腐保鲜效果及其相关机制。结果表明,SA、SNP及复合处理均能有效降低‘水晶’葡萄采后的失重率、果粒脱落率、腐烂指数和果粒染菌率,抑制贮藏期间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淀粉含量的降低,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加速总氮和游离氨基酸的降解,提高固酸比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此外,SA和复合处理使果实硬度保持在较高水平;SA处理使总酚和总黄酮的下降幅度加大,而SNP和复合处理则有效抑制其下降幅度。可见,SA、SNP及复合处理均能提高‘水晶’葡萄的耐贮性及贮藏品质,可作为防腐保鲜剂在‘水晶’葡萄的实际贮运中应用,但综合各指标发现复合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6.
为了探明7个荔枝珍稀种质的耐寒性及其安全越冬的生理机制,研究采用电导法测定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7个荔枝种质离体叶片冻害指数及伤害率的变化,拟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并分析荔枝在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份试材叶片的冻害指数和伤害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YA1和紫娘喜的耐寒性较强,而马贵荔和无核荔则较低。为了能够安全越冬,各种质通过生理调控来提高其耐寒性。随着气温的下降,叶片总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降低,束缚水和束缚水/自由水升高,气温回升后又出现逆转。越冬期间,各试材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MDA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呈缓慢上升的趋势,CAT活性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7.
8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在榆中县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在全黑膜垄作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8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马铃薯各品种折合产量以华颂11号最高,为81 00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60.44%;其次是青薯9号,折合产量为59 555.6 kg/hm2,较对照陇薯7号增产17.86%;华颂7号居第3位,折合产量为51 949.1 kg/hm2,较对照陇薯7号增产2.90%;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减幅为5.36%~37.69%。各参试马铃薯品种的薯形、皮色、肉色、芽眼深浅等商品性状及经济性状均适合商品市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华颂34号、中薯5号、中薯3号、华颂7号、华颂11号均适合在兰州地区川水地种植,可弥补6 — 9月商品马铃薯的市场短缺。中早熟黄皮黄肉品种华颂34号、中薯5号、中薯3号、华颂7号宜作为扩繁种薯的品种供应南方市场;晚熟品种陇薯10号、青薯9号、陇薯7号等适宜在兰州地区旱作区及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90-2009年喀什地区长序列、多时相遥感影像图,获取了1990年初期、2000年末期、2009年末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结合喀什地区各项统计资料,阐述了喀什地区耕地总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利用Arc/Info 9.3对研究区域的耕地动态变化程度进行了分类,并且重点讨论了影响研究区域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耕地在1990-2009年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最后快速上升的三个阶段。2对研究区域的耕地相对变化率(RID)进行统计分析,位于北部的巴楚县RID相对较高,位于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叶城县RID相对较低。3研究区域驱动力因素与人口因子、经济发展因子、农业生产因子高度相关。综上所述,近20年喀什地区耕地时空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9.
以6个生长势各异的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各品种的叶片横切结构,并分别测定了6份供试材料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差异,以揭示葡萄品种生长势差异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的叶片横切结构及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弱生长势品种"维拉莎"和"京秀"新梢生长速率慢、生物量积累少;在叶片横切结构上这2个品种表现出中脉厚度小、叶脉突起度小、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大等特征,且与强生长势品种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符合弱生长势品种的解剖学特征;此外,"维拉莎"和"京秀"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则显著低于其它品种,这些也符合弱生长势品种的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80.
2015—2016年连续2 a在同一侧柏幼龄林内开展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试验,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诱集量呈多峰动态变化,诱集量与温度显著相关,并建立了双条杉天牛诱集日累积百分率与温度回归方程。连续2 a的饵木诱杀减少了天牛种群数量,降低了被害株率,证明饵木诱杀法既可监测天牛成虫羽化期种群数量变化,又可作为一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