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3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1 毫秒
21.
本研究旨在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3,TGFβ3)基因在大白猪×民猪构建的F2代资源群体内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猪脊椎数性状的关系。试验采用PCR技术,以F0代个体的DNA为模板,筛选TGFβ3基因外显子区的SNP,并将筛选到的SNP在F2代群体中进行验证,进而分析SNP与猪脊椎数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TGFβ3基因在F0代个体中仅筛选到1个SNP位点,即SSC7:105179474 G > A,表现为两种基因型GG和GA。TGFβ3基因不同基因型与F2代个体脊椎数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SSC7:105179474 G > A与猪肋骨数、胸腰椎数之和呈极显著相关(P < 0.01),与猪腰椎数无显著相关(P > 0.05)。χ2适合性检验发现,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 0.05)。综上所述,TGFβ3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脊椎数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连锁,SSC7:105179474 G > A位点有望作为提高猪脊椎数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2.
旨在研究猪多潜能性维持因子5( Dppa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通过基因池测序的方法寻找该基因的突变位点,并采用PCR-RFLP进行基因型检测,最后将其与大白猪和北京黑猪的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猪Dppa5基因外显子上存在2个错义突变位点(g.363 T>C和g.844 G>T).(2)2个位点在大白猪和北京黑猪上均表现出多态性.(3)2个位点对经产母猪的仔猪初生窝质量的影响显著,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不显著.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可将该基因作为影响母猪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之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以藏猪、鄂西黑猪、大白猪、莱芜黑猪、北京黑猪、野猪、荣昌猪、八眉猪和里岔黑猪等国内外9个品种16头猪为研究对象,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对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第2内含子进行扩增测序后拼接,获得了长2078 bp的第2内含子全序列,发现了14个位点的SNPs;对所有突变进行Hudson-Kreitman-Aguade测验等遗传分布分析结果发现,西南型、高原型猪核酸分布值(π)、Tajima’s D测验值(DT)、Fu和Li’s D测验值(DFu and Li)分别为0.18%、-0.52和-0.30,华北型猪π、DT和DFu and Li分别为0.25%、0.76和0.72,培育和国外品种猪π值为0.29%;对所有类型的猪进行分析,其π、DT和DFu and Li分别为0.25%、-0.60和-0.17,在不同的猪种中各个位点的SNPs变异很大,对其进行构建进化树等一系列分析,得到相似结论,并最终推断出可能会影响肌内脂肪(intra muscular fat,IMF)含量的突变位点,为研究H-FABP与IMF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
为利用科学的指标选育出饲料利用效率高并且综合生产能力好的猪品种,从而解决饲料成本增加的问题,对饲料利用效率指标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剩余采食量性状为目前衡量饲料利用效率的理想指标;饲料利用效率指标与猪生长和肉质特性之间关系紧密;影响饲料利用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摄食、活动、消化和代谢等生物学因素;但是通过饲料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此性状的候选基因的研究结果比较少且并不统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剩余采食量性状的改良对猪的生长和肉质等具有促进作用,它跟机体的各种生长和代谢机能相关,但其遗传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可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5.
试验旨在研究皮特兰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拟合。利用奥斯本测定系统,导出皮特兰猪(122头公猪和129头母猪)从出生到210 d的7个时间点的生长发育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分别利用Logistic、Bertalanffy、Gompertz 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皮特兰猪体重增长符合S型生长曲线,110~150日龄为快速增长期,出生后越早期相对生长强度越大,之后随着日龄增加逐渐降低。3种拟合模型均获得较理想效果,其中Logistic模型对皮特兰猪拟合度最高(R2=0.9815,母猪),拟合结果最接近真实情况;其他两种模型也相对较高,为0.9589(母猪)和0.9698(母猪),均高于0.95。因此Logistic模型最适合法系皮特兰猪的生长发育过程,对方程进行求导,可得公、母猪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051和0.983 kg/d。在其拟合生长曲线中,皮特兰公、母猪拐点日龄分别为114.72和114.89 d,体重分别为65.30和63.00 kg。  相似文献   
26.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猪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ctin receptor,EPOR)基因mRNA序列(登录号:AF274305)和其基因组序列(登录号:EU407778)设计8对引物,以10头北京黑猪和10头大白猪DNA混合池为模板,采用测序的方法研究猪EPOR全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发现,EPOR基因长约5.2 kb,含有1个5′UTR、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及1个3′UTR。经混合DNA池测序,共在内含子区发现9个SNP位点:g.705G>T位于内含子1;g.1450C>T 位于内含子2;g.2373C>T 位于内含子4;g.2882C>T、g.3035A>G、g.3132A>T、g.3295C>T、g.3942C>T、g.4106G>A位于内含子6,为进一步研究EPOR基因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的广泛流行给猪场造成了严重损失。现有疫苗对其变异毒株的防控作用非常有限,从宿主角度筛选的有效免疫相关分子标记仍然缺乏。本研究旨在鉴定感染和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的大白猪仔猪空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为PEDV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8头未吃初乳的0日龄大白猪为试验动物,使用人工乳饲喂至3日龄,随机挑选4头进行攻毒(感染组),其余4头作为对照组。收集感染后死亡及对照组仔猪的空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病毒复制及机体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对DEGs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注释,并随机挑选5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通过对测序数据质控、比对等分析共鉴定到16 256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s, PCGs),通过差异分析鉴定到1 328个DEGs,其中629个表达上调,699个表达下调。G...  相似文献   
28.
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的出现和基因分型技术平台的发展使在猪上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成为现实。本研究以大白猪(Sus scrofa)×民猪(S.scrofa)F2设计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公司猪SNP60K分型芯片技术,开展胴体瘦肉量(LMW)GWAS研究,寻找与瘦肉量相关的遗传变异。所有F2代个体在达到(240±7)d日龄时进行屠宰测定。对分型后的355头F2个体,采用基于混合模型及回归的快速全基因组关联及基因组控制法(GRAMMAR-GC)方法进行GWAS分析,结果获得14个在染色体水平与瘦肉量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9.63e-06,SSC1;P<2.37e-05,SSC2;P<1.56e-05,SSC14)。其中2个SNP位点ALGA0010777和ALGA0010788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上285030256和285276856bp处;10个SNP位点都位于猪2号染色体末端,可能与已发现的瘦肉量基因突变位点IGF2-intron3-G3072A紧密连锁;2个SNP位点ASGA0065444和ASGA0065455位于14号染色体上99627980和100078535bp处。本研究为猪的瘦肉量性状提供了显著关联SNP位点,预测了新的候选基因。初步阐释了中外猪种瘦肉量性状巨大差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9.
脊椎动物胚胎期脊椎的形成及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椎是哺乳动物整个躯体的支柱,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且可对胴体长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物种之间的脊椎数量互不相同,甚至同一物种如猪、羊等物种内也存在变异。脊椎数主要受胚胎体节发育时期体节数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脊椎形成和数量变异的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脊椎的胚胎发育过程、重要中间结构体节的形成和调控因素,旨在阐明脊椎形成和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而为经济动物脊椎数的选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0.
利用7个中国地方猪种、2个西方商业品种及1头东北野猪,通过设计2对引物,采用测序的方法研究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启动子区1553 bp多态性,结果发现,在该基因启动子区存在18个SNPs位点,位点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81.7 bp,其中江海型猪的多样性最低(0.18%),华北型猪种多样性最高(0.34%);NJ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地域相近的猪种并不能完全聚在一起。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FABP基因与肉品质性状的关联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