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3篇
  27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杂交组合F2群体为材料,用塑膜钵柱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分离体分组分析法(BSA)结合SSR和ISSR标记技术对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和定位,旨在实现大豆孢囊线虫抗性育种中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到2个与抗SCN基因座位连锁的分子标记Satt038和ISSR811.Satt038片段含180bp和185 bp,为共显性标记,在F2群体中的分离比为121;ISSR标记ISSR811为显性标记,片段长350bp,F2群体分离比为13.2个标记在F2群体中呈孟德尔式遗传.通过JOINMAP分析,微卫星标记Satt038、ISSR标记ISSR811与抗SCN基因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6.9cM和10.2 cM.还探讨了分子标记Satt038和ISSR811用于大豆抗SCN育种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2.
应用~(15)N同位素标记菌体和Tn5转座子诱变的突变株研究固氮粪产碱菌对宿主水稻的联合进程,结果表明,粘附作用是结合过程的第一步,接种3h后粘附在根表的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3.7%。粘附的菌体易脱离根表,表明粘附作用是细菌与宿主植物间的弱的相互作用。在根表定位是结合过程的第二步。接种15h后,定位菌体数量达最大值,约占接种量的21%。经振荡处理不能使定位菌体脱离根表。定殖是结合过程的第三步,接种20h后定殖菌体紧密结合于根表,剧烈振荡亦不易使其脱离根表。定殖后菌体开始出现果胶酶活性。采用趋化(Che)和胞外多糖(Exo)突变株研究表明,趋化性和胞外多糖的合成是影响细菌在根表结合的重要因素。粪产碱菌在水稻根表没有专一的粘附部位,但粪产碱菌的定位和定殖主要发生在主根根表,尤其是主、侧根交接处。  相似文献   
33.
水稻结实期的灌水方式对稻谷产量及其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北方水稻的灌水技术有了很大的改革,节水种稻或水稻旱种的栽培制度正在逐渐形成.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灌溉用水量一般占水稻灌溉用水总量的65%~70%.因此,在水稻结实期如何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以往把灌水方式和水分条件与谷粒的产量和蛋白质的动态积累进行综合研究报导甚  相似文献   
34.
细菌酸性胞外多糖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生物合成涉及装配、多聚化及运输三个过程,基因调节系统复杂而又严格,在共生固氮中与侵染线性成密切相关,本文系统论述了根瘤菌酸性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节的分子机理并介绍了联合固氮细菌酸性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5.
固氨粪产碱菌野生型A1501菌株及其胞外多糖(EPS)突变株Exo++(A1532)和ExO-(A1531),以及nifA和ntrC-nifA转化子(A1513和A1523)的EPS,由高分子量(250kD左右)组分(EPSH)和低分子量小于40kD组分(EPSL)组成。两个组分中均含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戊糖,其主要成分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分子摩尔比:A1501-EPSH为2:1、EPSL为3:1;A1531-EPSH为2:1、EPSL为1:1;A1532-EPSH为8:1、EPSL为5:1;A1513-EPSH和EPSL均为4:1;A1523-EPSH为4:1、EPSL为8:1。高分子量EPS中还含有多肤,其氨基酸组分在各突变株和转化子之间差异明显,而EPSL中仅含有痕量多肽。  相似文献   
36.
编码荔枝乙烯受体(LcERS1)的cDNA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T -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编码荔枝乙烯受体的cDNA序列 ,长度为 2 ,193bp ,该序列中包含一个ORF全长 1,84 8bp ,编码 6 15个氨基酸 ,推测的分子量为 6 8kD。由该序列推定的蛋白质氨基末端存在疏水区 ,羧基端存在组氨酸激酶区和GAF区。与拟南芥的五个乙烯受体比较 ,推定的荔枝乙烯受体的激酶区有乙烯受体所具有的 5个基序 (H ,N ,G1,F ,G2 )中的H和N基序 (motif) ,分别位于第4 2 3- 4 32和 5 32 - 5 4 3氨基酸 ,其保守序列H为 :MNHEMRTPM ;N为 :LMQTILNIMGNA。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表明 ,本研究获得的荔枝乙烯受体编码序列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乙烯受体的典型特征 ,初步分析表明获得的荔枝cDNA序列包含了编码荔枝乙烯受体 ,LcERS1,的全长cDNA基因 (lcers1) ,GenBank登录号为AY311484。  相似文献   
37.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2(t)共分离SSR标记的获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水稻长穗颈突变体(eui2)是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突变基因已经被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染色体的长臂中部。本研究以含有eui2(t)基因的籼稻品系协青早eB2与粳稻品种中花14杂交的F2代(8000个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借助已发表的水稻SSR标记及根据GenBank中的水稻基因组序列设计的SSR标记,找到1个与eui2(t)基因共分离的标记RZH38,为eui2(t)基因的辅助育种提供了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8.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能在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的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利用杂种优势,本研究选用8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采用NCⅡ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在供试品种间表现有明显的差异,籽粒异黄酮含量和黄豆甙元既受加性效应又受非加性效应的控制,染料木甙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和大豆甙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同亲本组配的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黄豆甙元含量和大豆甙表现为正向超亲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本研究认为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应选择高异黄酮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39.
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16对SSR引物对11个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2个典型的籼稻品种和2个典型的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5份材料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4~12个,平均5.9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70个,有效等位基因的百分数为75.8%,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8%,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6~0.53。应用NJ法对基于16对SSR标记数据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份不同材料可分为粳稻组和籼稻组,粳稻组各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6~0.53,平均遗传距离为0.303,其中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1~0.46,籼稻组各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297~0.377,平均遗传距离为0.329。11个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除筒恢211外,其他都属粳稻组。用相同SSR标记数据和聚类方法分别对苗期、芽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的水稻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同一时期耐冷品种在各自聚类图中的排列位置与全部材料聚类时有所不同,但其亲缘关系远近没有变化。结果表明SSR适合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籼粳分类。  相似文献   
40.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