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9篇
  42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的】蚯蚓和丛枝菌根真菌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却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单独对土壤微生物或土壤动物的研究较多,但对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它们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作用可为挖掘土壤生物的潜力和提高土壤生物肥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互作对甘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及添加和不添加蚯蚓。试验共4个处理: 不加菌根和蚯蚓(CK); 接种菌根真菌(AM); 添加蚯蚓(E); 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E+AM),每个处理4次重复。调查了甘薯养分吸收、 根系形态及土壤养分变化,采用Canoco4.5软件对土壤生物与植物对应关系进行RDA (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结果】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甘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P0.05),而添加蚯蚓的处理仅提高了甘薯地上部生物量。同时添加蚯蚓和菌根的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并且高于其他三个处理(P0.05)。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P0.01),增幅近一倍; 同时提高了土壤磷的植物有效性,土壤有效磷含量下降了30%左右。添加蚯蚓后土壤脲酶活性从5.45 mg NH+4-N/g显著增加到8.71 mg NH+4-N/g,土壤碱解氮的含量从5.82 mg/kg显著增加到6.89 mg/kg (P0.05)。RDA分析表明蚯蚓菌根互作对甘薯地上和地下部氮磷含量、 根表面积、 根体积、 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均存在显著的正交互效应。蚯蚓菌根互作通过调控土壤酶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甘薯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吸收。【结论】蚯蚓(Eisenia fetida)通过调控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增加了土壤中氮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甘薯地上部生长。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通过调控土壤磷酸酶和增加植株地上地下部吸磷量从而促进甘薯生长。添加蚯蚓或接种菌根真菌均能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根体积从而促进甘薯对养分的吸收。蚯蚓和菌根真菌相互作用通过调控土壤酶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促进根系发育从而互补的促进甘薯养分吸收和生长。  相似文献   
222.
以凝胶持水性和强度为指标,考察不同p H值(4、5、6)、不同Na Cl浓度(50、200 mmol/L)、不同乳化剂(大豆蛋白、酪蛋白、吐温20)对以超声法制备乳状液为溶剂制备的乳状液填充大豆蛋白热诱导(95℃、30 min)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值为6条件下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高于p H值为4、5条件下的值。高浓度(50~200 mmol/L)Na Cl不利于提高凝胶强度和持水性。以大豆蛋白和酪蛋白为乳化剂的乳状液填充凝胶强度比以水为溶剂制备的无填充凝胶(p H值为6、Na Cl浓度为50 mmol/L)分别高0.47、1.76倍,而以吐温20为乳化剂的乳化颗粒并不能提高填充凝胶强度和持水性。可见,环境因素(p H值和Na Cl浓度)和乳化剂对乳状液填充凝胶持水性和强度都有影响。活性乳化颗粒填充可以提高大豆蛋白凝胶的强度,这可能和乳化颗粒界面膜组成与凝胶网络的分子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23.
农业信息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深圳市龙岗区农技中心的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现状,针对园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4.
依据多年从事麻栎育苗和造林工作经验,从种子采收、处理、播种量的确定、播种方法、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麻栎精播育苗的关键技术;从造林时间、造林方法、幼林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麻栎生态林营造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25.
介绍出口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流行情况、症状,并结合我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安全用药的要求,提出了出口斑点叉尾鮰病害预防的基本准则、药物使用基本原则及常见病害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26.
农村畜禽养殖量下降,畜禽粪便短缺,制约农村沼气发展,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是解决沼气发酵原料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水稻秸秆和猪粪为主要原料,开展秸秆沼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纯秸秆沼气发酵产气较慢;从原料配比情况综合考虑,适宜的原料配比应该是30%水稻秸秆+70%猪粪,其次是50%水稻秸秆+50%猪粪。  相似文献   
227.
耐盐性是植物适应高渗透势盐碱环境的重要特征,植物耐盐机制受基因调控。随着土壤盐渍化的日益严重,耐盐基因的探寻对植物耐盐品种的选育以及农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以胡杨F_1代90个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含有0 mmol/L和80 mmol/L NaCl溶液浓度的愈伤增殖培养基进行连续培养。在培养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第42天、第49天、第63天分别对各基因型个体构建愈伤生长的动态表型。联合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的8 305个SNP标记,利用功能作图方法定位耐盐基因。结果发现:(1)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DC123和编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G6PDH2在盐胁迫下激活表达,对促进愈伤组织在盐环境下的生长与适应起重要作用;(2) FD-GOGAT和ARI7是重要的生长调控基因,但其对生长的调控不受盐条件影响;(3)细胞色素CYP450家族的CYP71D11基因、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 2-like是盐敏感基因,盐环境下可使其生长缓慢。该结果可在细胞层面为耐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耐盐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28.
[目的]研究絮凝剂对藻类后续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对不同含固率条件下水华藻类的产沼潜力及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对藻类消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水华藻类的产甲烷潜力较高,含固率为6.0%时单位有机质累积甲烷产量可达147.03 mL/g VS,但脱水过程中使用的聚合氯化铝会严重抑制厌氧消化过程,在较低含固率3.0%条件下,铝离子浓度达984 mg/L,产气量低于潜力值的60%。[结论]该研究为藻类厌氧消化处理提供参考,同时为调整藻类采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9.
本文选取我国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进行短期增温以及减少50%降雨试验,利用光谱技术研究增温及减少降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T)、增温(W,土壤温度增高5℃)、减少降雨(P,自然降雨量减少50%)、增温与减少降雨交互作用(WP)4种处理。结果表明:1)增温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数量,使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减小,结构变得简单易于分解;0~10 cm土层的土壤DOM含有较多的烷烃,酯类物质较少;10~20 cm土层的DOM则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2)减少降雨使土壤水分相对减少,土壤DOC的数量降低。0~10 cm土层土壤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降低,DOM含有大量的烷烃;而10~20 cm土层土壤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升高,碳水化合物少。减少降雨处理使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数量增加。3)增温和减少降雨的交互作用增加了DOC和DON的数量,降低了DOM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使0~10 cm土层的DOM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而10~20 cm土层的DOM碳水化合物较少。4)对于0~10 cm土壤,增温对土壤DOM的数量及结构的作用最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到10~20 cm,减少降雨的作用逐渐明显,其对DOM结构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温度及降水对DOM的数量及化学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阐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DOM的动态周转及预测未来森林土壤碳氮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0.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对甘薯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甘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取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对不同土壤肥力下甘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甘薯蔓数、最大蔓长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P0.05)。3种土壤肥力条件下,增施氮肥均能显著增加甘薯蔓数、最大蔓长度和叶面积指数(P0.05),但对最大蔓节间数影响不显著。高肥力、中肥力和低肥力地块分别在施氮量为50,100,150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分别较不施氮处理(N0)增产16.06%,29.63%和33.33%。与地力条件无关,增施氮肥均能提高甘薯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中、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甘薯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加,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肥力地块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中肥力地块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在100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低肥力地块逐渐增加。综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知高肥力、中肥力和低肥力地块甘薯适宜施氮量分别为50,100,15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