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并以室内投喂微胶囊饲料的马氏珠母贝为实验组,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对照组,养殖45 d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率、生长率、软体部生化成分、肝胰脏形态与消化酶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饲料粒径均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2)该饲料分散性良好,静置状态下,在盐度为35的Na Cl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是(2.74±0.21)mm/s;(3)饲料的氮保留率(NRR)较高,25℃浸泡120 min后、35℃浸泡60 min后NRR分别为(79.10±0.15)%和(80.85±0.72)%;(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软体部脂肪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6)实验组肝胰脏为橘黄色,淀粉酶活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条件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硫酸角质素具有丰富的携带大量负电荷的磺酸基团,参与生物矿化的成核过程。磺基转移酶催化磺酸基团的转移,对硫酸角质素的生物合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马氏珠母贝磺基转移酶PmCHST1a全长,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检测PmCHST1a对硫酸角质素合成及贝壳珍珠层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PmCHST1a基因全长1385 bp,编码366个氨基酸;含有磺基转移酶结构域,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定位于高尔基体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mCHST1a在中央膜显著高表达。注射PmCHST1a的RNAi探针后,PmCHST1a在中央膜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并且外套膜外液中硫酸角质素的浓度显著降低;SEM检测发现珍珠层结构紊乱。综上所述,PmCHST1a可能通过影响外套膜外液中硫酸角质素的合成,参与珍珠层的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磺基转移酶及其参与合成的糖胺聚糖硫酸角质素在马氏珠母贝生物矿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波纹巴非蛤为实验材料,比较了温度和规格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温度设为15、20、25和30℃,设立了大(A)和小(B)两种规格,其壳长分别为4.35 ± 0.19 cm 和3.53 ± 0.15 cm。结果表明温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存在显著影响(P < 0.05)。规格对耗氧率存在显著影响(P > 0.05),而对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 > 0.05)。在温度15 - 30℃之间,波纹巴非蛤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5和20℃条件下,B组的耗氧率显著大于A组(P < 0.05);在25和30℃条件下,B组的耗氧率大于A组,但差异不显著(P > 0.05)。在温度15 - 30℃之间,波纹巴非蛤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各温度条件下,两组排氨率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4.
LST8(lethal with SEC13 protein 8)是TOR(target of rapamycin)复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马氏珠母贝转录组数据库中注释为LST8的unigene序列设计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马氏珠母贝LST8基因cDNA全长序列(pm-LST8);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pm-LST8在马氏珠母贝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含量。结果表明,pm-LST8基因cDNA全长1 35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948 bp,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5'UTR为104 bp,3'UTR为298 bp,含有29 bp polyA。预测其分子量为35.4 kD,等电点为6.11。多序列比对显示pm-LST8与其它物种的LST8有较高的保守性,与牡蛎的同源序列高达82%。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pm-LST8具有典型的WD40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m-LST8在马氏珠母贝闭壳肌、鳃、外套膜、肝胰脏、性腺、足、血淋巴七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阐述LST8在马氏珠母贝生长和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不同壳色个体为亲本,共构建了黑(BS)、红(RS)、黄(YS)和白壳色(WS)4个壳色选系F1,然后分别在4个壳色选育系F,中随机取样,利用3对AFLP引物分析其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结果表明,每对引物的扩增位点数在104~109之间,共得到331个扩增位点;BS、RS、YS和WS壳色选系F1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9.2%、49.5%、51.6%和63.4%,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84、0.1886、0.1896和0.1954,4个壳色选育系F1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972。本研究说明经过一代壳色纯化4个壳色选育系F1出现显著遗传分化,也为马氏珠母贝壳色系选育或选育系间杂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4个壳色选系F1幼虫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6年4月,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Pinctadam martensii)养殖群体挑选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马氏珠母贝个体为亲本建立建立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选系FI.分别在受精后第8天、14天和21大,从4个壳色系随机各取样50个幼虫,测量每个个体的壳长与壳高,并利用方差分析比较4个壳色系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实验期间4个壳色系的平均壳长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第8天、14天和21大,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长,分别为(105.77±6.47)Ixm、(132.20±13.48)μm和(198.17±22.61)μm;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长,分别为(94.35±4.29)lam、(120.13±10.50)μm和(178.25±19.61)μm.在第8天、14天和21天,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分别为(99.47±6.22)μm、(126.83±9.87)μm和(187.73±7.54)μm;第8天和21天,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分别为(87.33±5.02)μm和(172.70±13.78)μm;在第14天,黄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112.40±9.84)μm.本结果初步说明在幼虫阶段马氏珠母贝壳色和生长性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马氏珠母贝的壳色系列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88-492]  相似文献   
17.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区域基因组DNA甲基化MS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扩增(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外套膜的边缘膜区(mantle edge,Me)、套膜区(mantle pallial,Mp)和中央膜区(mantle central,Mc)的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回收具特异性的清晰甲基化修饰片段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筛选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对筛选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15对引物进行扩增实验,平均每个个体外套膜3个区域能够产生(1163.25±124.34)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Me、Mp和Mc分别得到(401.00±40.37)条、(380.63±52.39)条和(381.63±53.57)条扩增条带,各组织甲基化总条数差异不显著(P0.05);Me、Mp和Mc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7.07±2.19)%、(15.48±2.34)%和(19.61±2.88)%,Mc和M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间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McMeMp。(2)对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测序后,经在线及本地Blast比对,得到8条存在甲基化修饰的基因序列,其中3条有同源序列,基因注释为40S核糖体蛋白SA(40S ribosomal protein SA)、iHog(interference hedgehog)、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castor)。iHog仅在中央膜上具有全甲基化修饰,且E值较低,为筛选的目的基因。(3)荧光定量结果表明iHog在Me、Mp和Mc中均有表达,以Me表达量最高,Mc表达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我们推测iHog的DNA序列的甲基化修饰抑制了该基因在Mc组织中的表达。综上研究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外套膜3个区域的甲基化修饰水平不一,且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作用,这对深入研究珍珠贝生物矿化和免疫反应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亲环蛋白B(CyPB)在马氏珠母贝中的作用机制,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马氏珠母贝CyPB基因(PmCyPB)cDNA的全长序列,并且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PmCyPB基因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mCyPB基因序列全长126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5′-UTR为62 bp,3′-UTR为526 bp。预测其相对分子量为24829.3,理论等电点5.77。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mCyPB基因与其他物种的CyPB具有较高的保守性。SMART软件对PmCyPB进行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它包含亲环蛋白家族典型的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的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表明,该PmCyPB基因在马氏珠母贝闭壳肌、肝胰腺、血细胞、外套膜、足、性腺、鳃这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结果可为进一步阐述PmCyPB在马氏珠母贝中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计壳长、壳高和壳宽的广义遗传力,并进行家系综合评价,以马氏珠母贝第4代选育群体为亲本,构建了17个马氏珠母贝全同胞家系。16月龄时分别从每个家系随机取样30个个体,测定壳长、壳高和壳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不同家系的生长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17个家系平均壳长、壳高和壳宽范围分别为37.81~54.66mm、38.86~54.81mm和12.11~16.59mm,家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F11家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长(54.66±4.98)mm和平均壳高(54.81±3.83)mm,F19家系具有最大平均壳宽(16.59±2.18)mm。壳长、壳高和壳宽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56.32%、58.71%和42.89%,属于中度遗传力。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家系的表现为F11>F19>F20>F1>F30>F32>F13>F3>F27>F10>F14>F23>F29>F25>F31>F26>F28。结果说明马氏珠母贝第4代选育群体具有较大遗传方差,可持续通过选择技术改良群体。  相似文献   
20.
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