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102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水耕人为土的分布特征,促进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利用2015—2017年笔者在贵州省调查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分类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全省拥有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水耕人为土,共鉴出11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等4个,鉴出的诊断特性包括“潜育特征”和“复钙作用”等2个。该省水耕人为土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粘粒淋淀特点,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贵州省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简育水耕人为土和铁聚水耕人为土是该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22.
种植马尾松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马尾松20 a后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组分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均明显高于废弃农地.土壤重金属的剖面分布也表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马尾松林地大于废弃农地,而迁移程度Cd >Zn > Cu > Pb.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的马尾松可增加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和流失潜力.  相似文献   
123.
天然矿物对茶园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章明奎 《茶叶科学》2008,28(2):129-134
茶园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直接影响茶叶中铅的积累。为了解外加天然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本文比较研究了4种矿物(高岭石、膨润土、沸石和磷灰石)在不同加入量和不同磨细程度条件下对土壤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矿物改良剂对土壤有效态铅(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效果与矿物类型、矿物加入量及加入矿物的磨细程度等有关。矿物对土壤有效铅的降低作用是:磷灰石>沸石>膨润土>高岭石。过100目处理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效果高于过18目处理的矿物。加入矿物对土壤水溶性铅的降低作用明显高于对交换态Pb的作用。结果认为,用天然矿物来改良铅污染茶园土壤、降低土壤有效铅是可行的。当土壤铅污染水平较低时,加入矿物量为20g/kg已能达到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24.
对浙北平原农村农业磷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农田磷肥施用状况、农业磷源强度的分布、农业磷素面源污染特点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浙北平原农业磷素源强明显.作者认为控制磷的投入和养殖规模,是减少该区域农业磷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5.
大气沉降对萝卜地上和地下部分铅镉汞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大气沉降对蔬菜中重金属积累的潜在影响,选择非污染和污染2种土壤,分别在工业区、城区和农村等3种大气环境下开展露天与大棚种植对萝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是萝卜重金属的重要来源,污染土壤中生长的萝卜铅、镉、汞和砷积累明显高于非污染土壤,但试验区大气环境与种植条件对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工业区城区农村,露天种植的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大棚;大气沉降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萝卜地下部分重金属积累有一定影响,对城区与农村的影响较小。通过清洗方式不能完全清除因大气沉降导致的蔬菜重金属积累,表明由大气沉降的重金属有较高比例已通过蔬菜叶片的气孔进入蔬菜组织内或被蔬菜组织紧密地吸附。研究证实了大气沉降对蔬菜地上部分中镉、铅和汞等重金属积累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为了解贵州东北部山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及土壤分布,选择梵净山地区采集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了其成土环境、土壤风化强度的垂直变化,鉴定了区内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研究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区内土壤温度状况由热性转变为温性,水分状况逐渐由湿润向常湿润转变。梵净山地区土壤风化较弱,土壤中存在较多的2∶1型矿物,土壤脱硅富铁铝化处于中下水平。土体厚度、土壤黏粒、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砾石含量、黏粒CEC、土壤ba值、黏粒Sa值随海拔增加而上升,部分土壤出现明显的黏化。区内土壤酸化明显,多数土壤的pH在5.5以下,部分土壤的铝饱和度超过了60%,土壤的平均铝饱和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土壤黄化非常明显,土壤色调主要为10YR。共检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12个亚类,土壤类型主要由淋溶土和雏形土组成。亚纲在海拔高度变化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由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向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转变。  相似文献   
127.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和磷(P)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林地开垦种植柑桔和蔬菜,表土有机碳平均分别减少了79%和67%,全氮平均分别下降了64%和31%,而土壤磷却成倍的增加。农业土壤(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C/N比(11~19)低于林地土壤(25~37)。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地利用变化极为敏感,在林地开垦为桔园和蔬菜地后,颗粒态有机质形式的碳(POM-C)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颗粒态有机碳,林地、桔园和蔬菜地土壤POM-C占土壤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分别为69.1%、41.0%和12.5%。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 0.5 mm 和0.25~0.5 mm 的团聚体中;而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0.25~0.5 mm 和0.053~0.125 mm团聚体中。磷素主要分布在>0.5 mm 和<0.053 mm等2个粒级中。农业土壤磷素主要以HCl-P形态存在,而林业土壤的磷主要以NaOH-OP (有机磷) 和H2O-P形态存在。【结论】研究证实了由原始林地开垦转变为农业用地不利于砂质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积累;利用方式改变可极大地影响砂质土壤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8.
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农田养分迁移规律、养分释放源和养分汇的景观类型分析与调查观测,提出了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结构组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可能性。农业系统内部本身包含着许多养分汇型景观结构,可延长养分在流域内部的滞留时间,减少农业系统中养分的输出。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9.
不同来源畜禽粪的养分和污染物组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畜禽粪中养分和有害物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其利用价值。本文从浙江省采集了155个代表性畜禽粪样(包括93个猪粪样,31个鸡粪样,18个鸭粪样和13个牛粪样),采用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其营养物质、重金属元素和抗生素残留含量。结果表明,畜禽粪中Cd、Cr、Hg、Ni和Pb等重金属含量较低,但Cu和Zn含量普遍较高。Cu、Zn和As含量分别在18.56~1 788.04 mg·kg-1、12.46~10 056.68 mg·kg-1和0.69~76.43mg·kg-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525.38 mg·kg-1、897.14 mg·kg-1和10.01 mg·kg-1。与我国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的国家标准(GB4284—84)相比,Cu、Zn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53.55%、43.87%和0.65%。畜禽粪中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抗生素的残留含量分别为0~16.75 mg·kg-1、0~29.60 mg·kg-1和0~11.63 mg·kg-1,平均残留含量:土霉素(5.10 mg·kg-1)>金霉素(2.17 mg·kg-1)>四环素(2.01 mg·kg-1)。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1.29%、72.90%和69.03%。N、P和K等营养元素含量分别在9.80~43.60 g·kg-1、7.98~54.30 g·kg-1和8.76~35.20 g·kg-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3.63 g·kg-1、24.81 g·kg-1和20.72 g·kg-1;P/N在0.40~2.98之间,平均为1.08。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P、K、Cu、Zn、As和抗生素残留量明显高于农户家庭小规模养殖的畜禽粪。规模化养殖场中,猪粪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高于其他畜禽粪。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高含量Cu、Zn和抗生素的残留要求畜禽粪应限量施用,或在施用前进行适当前处理。  相似文献   
130.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章明奎  唐红娟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2):127-131,137
为了解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的潜在影响,通过室内2年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积累、有机碳稳定性、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并与施用等碳量的小麦秸秆、酸洗生物质炭(去除生物质炭中的速效养分)及同时施用小麦秸秆与生物质炭的处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施用生物质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微生物量碳,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其微生物量碳逐渐下降,最终明显低于对照土壤(不施有机物料的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下降可能与生物质炭对其吸附固定有关,而短时间内激发微生物量碳增加可能与施入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微生物生长环境有关。研究结果认为,长期单一施用生物质炭可能会引起土壤有机质生物活性的下降,但生物质炭与一般生物质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减免这些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