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篇
  47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湖南省柑橘园土壤硫素及施硫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湖南省柑橘园土壤硫素含量丰缺程度和柑橘施硫效应,2000~2004年开展了柑橘园土壤硫素含量调查与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柑橘园020cm土层有效硫含量平均为47.7.mg/kg,低于临界值的占9.9%、潜在缺硫的占17.3%。随着土层加深,有效硫含量逐渐增加、全硫含量依次减少。土壤有效硫的地区分布,020.cm土层,81.3%的调查县中有10.0%~75.0%的柑橘园存在缺硫和潜在缺硫。柑橘叶片全硫含量平均为2.32.g/kg,有27.2%的柑橘园低于临界值。在有效硫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柑橘连续4~5年施硫肥平均增产5.3%~30.0%,4个基点平均增产10.7%。连续施硫肥明显提高了柑橘叶片硫和氮含量,柑橘果皮中硫含量提高、氮含量降低,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改善。施硫肥的增产优质效应表现为有效硫含量缺乏的土壤潜在缺乏土壤中等和丰富土壤;较长树龄较短树龄。随着施硫肥年数延长,施硫增产优质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目前南方双季稻区适用型紫云英品种缺乏的现状,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出了适于在双季稻区种植利用的紫云英新品种湘紫2号。[方法]通过开展多点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了解湘紫2号的生长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湘紫2号在湖南双季稻区种植表现出极早花、适产、养分含量高、抗性好、耐迟播、适应性广等优点。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及早开沟,科学施肥,施用磷钾肥以小肥换大肥,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翻沤。[结论]湘紫2号的推广应用对解决原有紫云英品种与双季稻种植上季节不相匹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紫云英生产、培肥地力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1 发病情况2 0 0 2年 7月 2 0日 ,我市某猪场存栏能繁母猪 80头 ,种公猪 5头 ,仔猪 3 0 0头。 3d前发现有 8头母猪 2 0余头仔猪突然发病 ,按常规治疗无效 ,已死亡仔猪 6头 ,后来我部就诊。病猪食欲减退或停止 ,精神萎顿、体温 40~ 42℃。流水样鼻涕 ,呼吸迫促 ,皮肤潮红 ,结膜苍白 ,心悸亢进 ,全身虚弱。个别母猪全身皮肤重度黄染 ,乳房 ,阴唇水肿 ,尿液呈茶色。剖检可见血液稀薄呈水样 ,全身脂肪黄染 ,胸、腹腔及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呈棕黄色 ,胆汁粘稠。心脏、肾脏苍白松弛 ,淋巴结水肿 ,膀胱粘膜有点状出血。实验室检查测温后 ,采 1头体…  相似文献   
14.
绿肥对稻田土壤质量和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肥对水稻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绿肥对土壤生产力的调节等方面,总结了绿肥对水稻土壤质量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稻—稻连作方式下长期不同施肥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Bradford反应土壤蛋白质(BRSP)含量的影响及BRSP与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之间的关系,同时为简化BRSP测定过程,探讨了用过1 mm筛土壤代替1~2 mm土壤团聚体研究BRSP含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1~2 mm团聚体中总BRSP(T-BRSP)和易浸提BRSP(EE-BRSP)含量。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中BRSP含量,以NPK+稻草还田提高BRSP含量的效果最佳。经25 a施用不同肥料后,1~2 mm土壤团聚体中2种形态BRSP含量与土壤SOC和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试验发现,<1 mm土壤团聚体中同样有BRSP,且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与1~2 mm团聚体间的变化趋势相似。试验结果显示,过1 mm筛土壤中T-BRSP和EE-BRSP含量与1~2 mm团聚体中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土壤SOC和TN含量的相关性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南方稻区通过两季定位试验研究难溶性钾矿开发产品(钾矿)——颗粒硅钙钾肥(颗粒肥)和多元素微孔矿物肥(微孔肥)完全替代氯化钾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施用不同量的颗粒硅钙钾肥和多元素微孔矿物肥与施用氯化钾和不施钾对比,分析难溶性钾矿开发产品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及钾素吸收的影响。施氯化钾和钾矿使晚稻增产377.2~715.0 kg/hm2,增收568~1616元/hm2,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100%颗粒肥处理除外)可提高晚稻产投比。施氯化钾和100%钾矿使早稻增产383.1~1339.6 kg/hm2,增收584~3107元/hm2,施50%钾矿处理使早稻减产16.5 kg/hm2和122.9 kg/hm2,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降低早稻产投比。施氯化钾和钾矿可提高水稻的吸钾总量,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降低水稻吸钾总量。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可提高水稻钾素利用率。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能满足晚稻生长需要,而不能够满足早稻生长需求,对早稻的种植应考虑增加钾矿施用量或者与氯化钾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氮素管理措施及节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湘早籼45号和荆楚优148为材料,于2015年早、晚稻期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 (CK);100%尿素 (100%U);80%尿素 (减氮20%,80%U);80%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 (80%U+NBPT);80%尿素+硝化抑制剂DCD (80%U+DCD)。研究尿素减施条件下添加硝化抑制剂 (NBPT) 和脲酶抑制剂 (DCD) 对双季水稻产量、氮素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结果】 NBPT和DCD均有利于提高早、晚稻产量、植株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减氮20%条件下添加NBPT(80%U+NBPT)处理早、晚稻稻谷较100%尿素处理 (100%U) 分别增产5.0%和6.1%,较施用80%尿素 (80%U) 分别增产8.0%和14.0%;80%U+DCD与100%U处理的早、晚稻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较80%U处理分别增产6.0%和4.2%。80%U+NBPT较100%U处理早、晚稻植株氮吸收量分别增加4.5%和9.4%,较80%U处理分别增加10.3%和16.2%。80%U+NBPT和80%U+DCD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较100%U和80%U处理提高。添加NBPT和DCD降低了早、晚稻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积累量,降低氮表观损失,有利于维持作物-土壤体系氮素平衡。早、晚稻收获后80%U+NBPT较100%U处理氮表观损失降低42.2%和44.6%,较80%U处理降低27.5%和29.2%,80%U+DCD较100%U处理降低23.7%和31.6%,较80%U处理降低4.2%和12.6%。 【结论】 在该区域双季稻种植体系中,氮肥减量20%条件下添加NBPT和DCD能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供试条件下,添加NBPT提高氮素持续供应能力和保持土壤氮素平衡的效果好于DCD。   相似文献   
19.
缺磷型稻田土壤施磷增产效应及土壤磷素肥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不施肥(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 %,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 %,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 %;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