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43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两优新90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荃银高科选育的优良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新安S与本单位自育的优良中间品系XB90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新组合,在安徽区试和试验示范中表现出熟期适宜、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稳定、株叶形态协调、耐肥抗倒、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该文介绍了两优新9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浅栽,合理密植;科学水管,促蘖增穗;平衡施肥,保穗增粒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充分发挥其高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2.
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类型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累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黄棕壤和红壤,用土壤老化和上海青(Brassica campestris)盆栽试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土壤老化试验表明,DBP和DEH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开始(0~10 d)老化速率较快,而后(10~30 d)老化速率减小并且老化总量趋于稳定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红壤上植物体内DBP/DEHP含量(DBP:0.576~2.750 mg·kg-1;DEHP:9.369~33.256 mg·kg-1)与土壤污染浓度呈正相关,生物量与土壤污染浓度呈负相关;而在黄棕壤上,上海青的生物量并不随着土壤DBP/DEHP的添加量的升高而变化,植物体内DBP/DEHP的含量(DBP:0.212~0.401 mg·kg-1;DEHP:0.421~0.490 mg·kg-1)远低于红壤的相同污染浓度处理.在黄棕壤上,上海青对DBP/DEHP的BCF值介于0.061~1.041之间;而在红壤上,BCF值均大于1.0(介于1.175~15.695之间),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作用.通过试验还估算了红壤上DBP/DEHP的临界浓度为6.932~11.718 mg·kg-1,可为建立生态效应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地区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与氮肥互作效应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孕穗期前,间歇灌溉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增加,但孕穗期后,高密度大群体净光合速率衰退较快。与此同时,高密度大群体剑叶光合速率、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穗数及穗粒数增加,而结实率与千粒重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为281 250穴/hm2、施氮量225 kg/hm2时,其产量最高,达10 297.90 kg/hm2。  相似文献   
114.
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思懋  管晓进  王绪奎  胡锋 《土壤》2019,51(2):257-262
为研究江苏省域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根据2008年和2015年江苏省基本农田质量长期监测点实测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了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化,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明了成土母质、气候、种植制度、化肥因子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及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7.9mg/kg,与2008年相比无显著变化;②与2008年相比,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其中盐城部分地区下降最多,达10.0~30.5 mg/kg;徐淮部分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较多,达10.1~20.5 mg/kg;③成土母质、气候、钾肥对2008—2015年江苏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影响。在钾肥超低投入下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成土母质和气候影响,在钾肥低投入及以上水平,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主要受钾肥投入影响,说明施用钾肥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5.
指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裸露山地存在生态脆弱、水土保持功能差、景观功能弱、碳汇功能低等问题。通过对生态绿心地区裸露山地现有造林绿化建设现状进行统计与分析,提出了生态优先的造林原则和提升景观绿化水平造林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不同水肥处理对苕子和后茬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子(简称苕子)生长,及其翻压后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和施肥均显著促进苕子生长。在绿肥季,不论施肥与否,灌溉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苕子的生物量、根系活力和N、P养分累积,NPW(绿肥季施氮磷肥和灌溉)和CKW处理(绿肥季不施肥,只进行灌溉处理)的苕子生物量、根系活力和N、P养分累积分别比相应的未灌溉处理提高34.58%和56.10%,26.49%和37.92%,43.47%和146.89%,103.84%和113.94%。苕子翻压的养分还田量为125.32~274.49kg/hm2,约占玉米季化肥总养分的26.95%~59.03%。与冬闲处理(CF)相比,不同施肥和灌溉处理的绿肥翻压均促进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其中以NPW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周年等养分条件下,玉米季15.56%氮或50.00%磷肥料前移至绿肥季,可明显促进绿肥养分还田量的增加,后茬玉米产量(增幅为8.39%~31.19%)和养分累积量(增幅为7.31%~29.20%)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上,在适量灌溉和施肥条件下,苕子生物量明显增加,进而促进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绿肥农田应用及化肥减施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一株灰潮土解磷菌的解磷特性及其对花生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解磷菌能使土壤中被铁、铝等吸附固定的难溶性的非有效态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磷,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从南京长江南岸的潮土中分离筛选获得了一株解磷效果好、性状稳定的解磷细菌Y1。观测了菌株Y1形态及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其16S rDNA的保守序列。通过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解磷能力。通过设置盆栽实验,研究了Y1菌株对花生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初步确定菌株Y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该菌株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初始pH 6~8、装液量为50/250 mL时,解磷效果最好。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株Y1的花生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59.0%、133.0%、18.9%,植株对N、P、K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高73.6%、26.6%、41.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本实验从灰潮土中筛选出一株高效解磷菌Y1,不仅能够促进花生的生长、产量,而且能够增加花生植株对N、P、K的吸收。该研究结果为菌株Y1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8.
不同肥力农田和不同林型林地红壤总硝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雅  刘满强  王斌  胡锋  李辉信 《土壤》2008,40(6):909-913
在3种不同肥力的农田和3种不同林型林地红壤上利用原状土心-15N库稀释技术原位测定了其总硝化率。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农田和不同林地红壤的总硝化速率在N7.29~23.50μg/(g·d)间波动,总体来说,农田土壤的总硝化速率大于林地土壤。在不同肥力的农田间,施肥处理的总硝化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在不同植被类型林地间,湿地松林地的总硝化率比木荷和混交林林地分别提高了24.8%和66.9%。总硝化包括净硝化和NO3--N的消耗部分。本试验农田NO3--N的消耗速率比林地大,与总硝化率的变化趋势类似。在同一利用方式的不同处理中,NO3--N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总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相类似。  相似文献   
119.
本义应用回归变量共线性诊断和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回归白变量,分析厂草地类型产量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了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0.
营养斑(Nutrient patch)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为了摄取养分,植物主动发生生理和形态方面的变化以适应土壤养分分布呈现斑块状这一特性,目前是植物生态学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试验采用自制容器,模拟不同的尿素斑块(对照、尿素混施与尿素条施),观察小麦苗期根系对不同尿素肥斑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尿素混施处理中,小麦根系的微域分布与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微域分布相对应,均呈对称状;而在尿素条施处理中,因此小麦根系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微域分布均呈非对称状,因为营养斑附近集中分布了大部分的氮,过高的氮含量对小麦根系生长造成胁迫,因此小麦的根系形成了背向营养斑生长的微域分布特征。总之,尿素肥斑对小麦根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根系微域分布是与营养斑内铵态氮、硝态氮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对进一步研究施肥方法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