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对浙江不同分布地杨梅雄株观察表明,雄株在花序形态及花粉数量、发育度上有明显差异。电镜扫描观察 发现,杨梅花粉赤道面观近椭圆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花粉具3个萌发孔,萌发孔呈不规则圆形,3孔间成三角状; 不同样品间花粉粒及萌发孔的大小有差异,花粉粒大小在27.1μm×26.1μm-22.3μm×18.3 μm,萌发孔大小在3.48 μm×3.31μm-1.65μm×1.12μm;不同产区采集的花粉外壁纹饰不同,呈鱼鳞状或颗粒状突起,可分成光滑型、粗糙型 和中间型。观察可为杨梅授粉机理研究及杨梅雄株鉴定分类、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研究报道杨梅大砧嫁接矮化及接后矮化管理技术,并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大砧接口离地面垂直高度113cm的矮化早结效果明显,嫁接操作容易,树体管理及采摘方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3.
乌梅类杨梅大果型新品种"黑晶"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 Zucc.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果树。目前浙江省杨梅栽培面积达53000hm2,是全省仅次于柑桔的第二大果树,也是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杨梅品种按果实颜色主要分为乌梅、红梅、粉红梅和白杨梅等,其中乌梅类是目前杨梅生产中栽培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64.
浙江杨梅品种遗传差异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浙江杨梅品种的遗传差异,采用RAPD和ISSR分析方法对浙江4大杨梅良种东魁、荸荠种、晚稻杨梅、丁岙梅和其它7个品种(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杨梅品种(类型)有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为0,710~0.992。采用类平均分类法(U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0处可将这11个杨梅品种(类型)分成5类,4大良种各归于不同的类。亲缘关系分析显示,东魁与黑晶最近,与早色最远;荸荠种与晚荠蜜梅最近,与黑晶最远;丁岙梅与采自同一果园的实生雌株最近,也与黑晶最远;晚稻杨梅则与荸荠种中发现的一个两性植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样与黑晶最远。分子标记数据反映的这11个杨梅品种(类型)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情况基本相符,两种不同分子标记所作的分类趋势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5.
凋萎病是杨梅产业的重大病害,为研究凋萎病树硼元素分配的变化和施硼对发病率的影响,本文测定病树与健康树(CK)的根、枝和叶等部位的硼含量、根际土壤速效硼含量,并且设计兑水浇施1.5、3.0、6.0、9.0 g/m2硼砂至杨梅苗圃地,0.75、1.5、3.0和4.5 g/m2成年树滴水线沟施硼砂,不施硼砂的作对照,调查施硼对凋萎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硼在杨梅树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病树上有病症嫩梢的干枯叶片、没有病症的嫩梢叶片和老龄叶片的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低8.11%、6.04%和7.56%,病树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不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和根部皮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高7.94%、9.76%和11.77%,病树根际土壤的速效硼含量比CK显著高29.03%,差异显著;病树无病症嫩梢枝干和根部干硼含量低于CK。9 g/m2硼砂处理杨梅苗木发病率比对照高7.4%,1.5 g/m2硼砂处理成年杨梅树发病率比对照降低7.6%,其他苗圃地和成年树处理发病率均无显著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杨梅凋萎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6.
以12年生荸荠种杨梅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杨梅经济性状(果实品质、商品果率、落果率)和果蝇为害(单果出虫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月7日开始采用防虫网(顶膜) 防虫网(边膜)覆盖的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还原糖和花青苷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品质最好;商品果率高,果蝇为害小,与商品果率最高、果蝇为害最小的6月7日采用全薄膜覆盖的无显著差异,综合评定为最好的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67.
为了减少采前烂果、落果,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本文进行了硬核期开始的薄膜棚架避雨栽培杨梅。结果表明,薄膜棚架避雨时平均温度比露天高0.17℃;平均相对湿度比露天高0.87%,棚内的叶长、叶宽比露天显著低9.08%和9.6%,叶厚比露地显著低5.94%。棚内果实烂果率和落果率分别比露天显著低51.59%和55.13%,果实的转色期和成熟期比露地提早2-5天。单果重棚内比露天显著高5.76%,棚内果实横径、纵径分别比露天高4.7%和1.65%,色差L、色差b分别比对照高5.4%和37.75%,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分别显著比露天高2.28%、2.11%和3.05%,硬度和可滴定酸分别比露天低2.30%和3.36%。通过硬核期搭建薄膜棚架避雨栽培杨梅,果实品质有较好的提高,尤其是烂果和落果率显著降低,在生产上值得大力推广薄膜棚架避雨提高杨梅栽培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8.
杨梅种间杂交及杂种F_1的胚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杨梅属的杨梅种和矮杨梅种之间进行了人工远缘杂交,然后对其杂交F1代成熟种子作了胚培养研究,并用SSR分子标记对杂种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杨梅种和矮杨梅种有着较好的杂交亲和性,以杨梅种为母本、矮杨梅种为父本的F1杂交种中,70.5%的种子胚正常发育;以矮杨梅种为母本、杨梅种为父本的F1杂交种中,76.5%的种子胚发育正常。用MS添加0.5mg·L-1的6-BA培养基对矮杨梅种(♀)×杨梅种(♂)和杨梅种(♀)×矮杨梅种(♂)2个F1杂交组合以及杨梅品种晚稻杨梅(WD)、迟色(CS)等4份材料的胚培养中,绿苗诱导率分别为85.0%、28.6%、6.9%、0.0。在1/2MS添加0.5mg·L-1IBA的生根培养基中,矮杨梅种(♀)×杨梅种(♂)和杨梅种(♀)×矮杨梅种(♂)F1绿苗的生根率分别为29.2%和33.3%。SSR分子标记对杨梅种(♀)×矮杨梅种(♂)F1的鉴定表明杂交后代为真杂种。研究结果为杨梅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为杨梅遗传连锁作图研究的群体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9.
综述了杨梅凋萎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植物检疫、挖病死株、冬季清园与关于施肥、修剪、控梢等6项安全防控对策及其抢救措施,以期为杨梅凋萎病的综合防控及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不同杨梅种质耐低温生理指标的测定,筛选耐低温杨梅种质,为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紫晶、早鲜、早色、迟色、荸荠种、水晶种、深红种、瑞光、早佳、木叶梅、东魁和早大梅共12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采集1年生枝条,0 ℃低温处理24 h,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比较低温胁迫下12个杨梅种质1年生枝条各生理指标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耐低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杨梅耐低温能力影响最大的指标为可溶性糖含量,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模型为F=0.324F1+0.214F2+0.178F3+0.140F4,12个种质的耐低温能力强弱为荸荠种>早鲜>紫晶>木叶梅>水晶种>早大梅>早佳>早色>深红种>瑞光>东魁>迟色。耐低温能力最强的为荸荠种,可种植范围最广;早鲜、紫晶和木叶梅也具备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可在浙北等地域推广种植;深红种的耐低温机制较为特殊,仍需深入研究;迟色和东魁为最不耐低温的品种,应在低温时采取防寒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