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6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2篇
  8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61.
根据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法)从水稻干尖线虫中克隆到效应因子SPRY同源基因,并将其命名为Ab–SPRYSEC(NCBI登录号为KT188820)。该基因全长为2 089 bp,包含1个1 9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预测蛋白编码6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2 009,理论等电点为4.82,不稳定指数为41.5,属于不稳定性蛋白。保守区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B302_SPRY和CTLH 2个保守结构域,属于SPRY超家族。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与马来丝虫的SPRY(XP_001891979.1)蛋白的相似度为43%。蛋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β–折叠与无规则卷曲是Ab–SPRYSEC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表达定位分析结果表明,Ab–SPRYSEC基因的表达位置在水稻干尖线虫食道腺附近。Ab–SPRYSEC基因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效应因子,在水稻干尖线虫侵染宿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由于充分利用光能、保温、保湿 ,促进作物早熟 ,因此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多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施栽培以迅猛的速度在广大城郊兴起 ,在某些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设施栽培是一种人为干扰下的栽培、灌溉、施肥方式 ,其土壤特性的演变不同于菜地的栽培土壤 ,形成了一种人为作用十分强烈的特殊土壤。人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水、热平衡 ,特别是每年的第四季至翌年的第二季的覆盖 ,土壤得不到充分淋洗 ,致使盐分表聚 ,影响作物生长。随着种植年限延长 ,盐害加重 ,不少温室因之而废弃[1 ,…  相似文献   
63.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动植物中的热应激蛋白质。本研究从松材线虫基因组中获取了23个与秀丽线虫HSPs基因家族同源的Bx-HSPs家族基因。随后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序列基序和三级结构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了Bx-HSPs家族成员的分子伴侣特性。本研究为松材线虫应激生理学及研究松材线虫适生范围和风险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重点分析了2008年冬季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对如何减少灾害损失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5.
针对药用植物黄芪的农艺性状和栽培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初步开发制备了黄芪专用型种衣剂,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了测定。以不同用量(种子干质量的2%、4%、6%和8%)的黄芪种衣剂包衣为处理,以ND牌种衣剂(种子干质量的8%)包衣和空白种子为双对照,通过发芽、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黄芪种衣剂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黄芪种衣剂的理化性状符合种衣剂的一般标准,对种子发芽安全,能够加速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增加黄芪的根茎和主根体积,从而提高主根的干物质量。  相似文献   
66.
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是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设单位作为造价管理的主体,应在决策、设计、实施、结算各个阶段加强管理,控制工程造价。该文就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7.
韩小冰  马玲  马伟  王慧  田军 《森林工程》2008,24(3):13-16
用生长速率法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溶剂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籽蒿、黄花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乙醇,猪毛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丙酮。其中,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1.74%;猪毛蒿丙酮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用生长速率法,以筛选出的最适提取溶剂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抑菌活性筛选。黄花蒿、猪毛蒿最适提取方法为超声波法,大籽蒿最适提取方法为冷浸法。  相似文献   
68.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在宁夏潮土区开展田间单因素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常规施氮肥处理(N 285 kg/hm2,T1)及有机肥替代10%(T2)、20%(T3)、30%(T4)的化学氮肥,共5 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潮土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潮土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即T2、T3、T4 在玉米收获后土壤容重、全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氮处理T1,有机质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高于T1;T2、T3、T4 处理间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表现为T4>T3>T2。(2)在玉米抽雄吐丝前各生育期,T2、T3、T4 玉米株高、茎粗、SPAD 值均显著高于T1,其均值较T1 分别高12.7%、6.3% 和3.7%。(3)所有施肥处理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CK,其平均较CK 高55.8%;3 个替代处理相比,T4 籽粒产量最高,T4、T3、T2 分别较T1 提高7.4%、2.71% 和1.01%;T3、T4 百粒质量显著高于T1,其平均较T1 高8.3%。(4)所有替代处理玉米各器官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T1,各处理氮素累积量表现为T4、T3>T2>T1>CK,T4 处理氮肥利用效率最大,达57.15%。由此可见,潮土区种植玉米在总施氮量为285 kg/hm2 时,有机肥替代10% ~ 30% 的化学氮肥均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相比之下有机肥替代30% 化学氮肥时能够获得最大的产量。  相似文献   
69.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说明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CO2和N2O排放,降低对CH4的吸收能力;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相对降低综合增温潜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因此,为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秸秆深还至30—40 cm是较为合理的土壤改良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不同灌水下限设施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调控设施土壤水分和碳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番茄生育期内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观测不同灌水下限[20 kPa(D20)、30 kPa(D30)、40 kPa(D40)]下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在番茄生育期内,不同灌水下限设施土壤CO2排放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D20处理最高,平均速率为2.759μmol/(m2·s),其次是D30处理,为2.601μmol/(m2·s),D40处理最低,为2.559μmol/(m2·s)。在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方面,D2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而D30和D40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就单因素模型而言,不同灌水下限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速率与1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回归关系,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灌水下限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速率与15 cm土壤含水率均呈显著二次回归关系(P<0.05);与单因素模型相比,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双因素复合模型(68.5%~83.8%)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壤CO2排放的变化。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在1.442~1.498之间,其中D20处理最敏感,D40处理最不敏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量、pH值、全氮量、速效磷量、速效钾量、碱解氮量和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PCA分析提取出的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5.79%。【结论】灌水下限影响设施土壤CO2的排放,其中D20处理促进了设施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