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30篇
  免费   1572篇
  国内免费   2707篇
林业   6540篇
农学   4535篇
基础科学   2080篇
  7035篇
综合类   10631篇
农作物   3820篇
水产渔业   2874篇
畜牧兽医   5201篇
园艺   2284篇
植物保护   3409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471篇
  2022年   1017篇
  2021年   1309篇
  2020年   1214篇
  2019年   1235篇
  2018年   3488篇
  2017年   3891篇
  2016年   2158篇
  2015年   1302篇
  2014年   1372篇
  2013年   1636篇
  2012年   2726篇
  2011年   4083篇
  2010年   3987篇
  2009年   3035篇
  2008年   2845篇
  2007年   3114篇
  2006年   1319篇
  2005年   1180篇
  2004年   681篇
  2003年   738篇
  2002年   798篇
  2001年   695篇
  2000年   636篇
  1999年   532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81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梨果实若干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梨12 个杂交组合和138 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几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 结果如下: 栽培品种果实含糖量集中在6 %~9 % , 平均为7. 39 %; 果实含糖量表现为数量性状, 呈正态分布, 杂种后代果实含糖量主要分布在6 %~10 % , 平均为7. 8 % , 遗传传递力平均为90. 8 %。栽培品种含酸量介于0. 08 %~0. 74 % , 平均为0. 238 %; 杂种后代果实含酸量为数量性状, 组合遗传传递力平均为69. 2 %。梨果实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5 种酯类、8 种醇类和乙烯、乙醛、丙酮类共16 种化合物。杂种后代果实中发现了其亲本果实中所没有的戊醇成分。果实肉质性状表现为质量性状, 脆肉对软肉为显性。杂种后代表现为果点变大、密, 果柄变长, 果汁变少, 果皮厚度相当于亲中值。  相似文献   
102.
粉蕉、大蕉和龙牙蕉的AFLP分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AFLP 技术, 对32 个粉蕉、大蕉、龙牙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在分子水平上, 可将供试品种聚为6 个独立群体, 其中包括3 个分别由单一品种组成的群体(群体Ⅳ: 酸大蕉;群体Ⅴ: 孟变; 群体Ⅵ: 千旁培) ; 可以将群体Ⅰ (大蕉) 和群体Ⅱ (粉蕉) 分别划分为3 个品种群, 将群体Ⅲ (龙牙蕉) 划分为2个品种群。参照Simmonds 的形态学分类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粉蕉、大蕉以及龙牙蕉各个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将其划分为AAB 或ABB 等类型, 不能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粉蕉与大蕉两个类群之间遗传距离差异明显, 将其简单的归为ABB 类型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3.
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发酵液中5个灰树花菌株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天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Gf961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为0.58%,Gf962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0.3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接种后第9天最低,随后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试验为确定从发酵液中提取蛋白质的最佳时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苹果粗皮病与锰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胶东半岛部分发生苹果粗皮病(IBN)的果园的土壤和植株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发生苹果粗皮病的果园土壤有效锰含量较高,而且粗皮病严重果园高于粗皮病较轻果园。发生粗皮病的苹果树花器官中锰含量较高,粗皮病最严重的姜格庄果园苹果树花器官中锰平均含量比观水镇高出139.28mg/kg,比季家埠重病园和轻病园分别高122.34和182.19mg/kg。从4月到10月,苹果粗皮病逐渐加重,叶片中锰含量逐步增高。10月份姜格庄果园最高锰含量达1717.85mg/kg,平均锰含量达1119.69mg/kg,而粗皮病较轻的季家埠果园则仅306.03mg/kg,前者比后者高265.88%。对不同部位锰含量测定表明,锰含量在叶片中最高,其次是韧皮部,木质部最低。表明胶东半岛苹果粗皮病的发生是因为锰过量。可能是土壤锰含量高,pH值低,降雨多,施肥不合理等,造成土壤锰有效性增加.导致树体吸收过量而出现粗皮病害。  相似文献   
105.
桃流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胶病为桃树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综述了引起桃流胶病的致病菌种类,病原菌的发生与侵染规律,组织病理学研究,田间自然条件与人工接种的抗性鉴定及筛选出的抗性品种,所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在抗性育种与抗病性筛选的生理生化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6.
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栽培上的效应初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使番茄产量提高 7.3 %~ 11.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 0 .9%~ 1.3 % ,硝酸盐含量降低 2 7.2 %~ 3 4 .8% ;苦瓜产量提高 10 .7%~ 16.1% ,硝酸盐含量降低 2 8.7%~ 3 6.1% ;菜薹产量提高 7.2 %~ 15.1% ,硝酸盐含量降低 55.6%~ 61.5%。各处理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及有害元素的含量 ,均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7.
几种菌根型食用菌的菌根合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简要介绍 6种共生型菌根食 (药 )用菌在相应树苗上完成菌根合成 ,并成功地长出子实体的事例 ,说明菌根食用菌的发展途径 ;就有关菌根合成的方法及技术作一初步介绍 ;对菌根合成技术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对菌根型食用菌今后的研究与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8.
109.
Aciculosporium take (Ascomycota; Clavicipitaceae) is a causal agent of witches' broom of bamboo plants. The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are believed to be induced by plant hormones, particularly auxins. Indole-3-acetic acid (IAA) was identified in cultures of this fungus in an l-tryptophan-supplemented liquid medium. IAA production was confirmed on 30 isolates of A. take from various hosts and locations at levels up to 1 mg/l.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IAA in A. take culture was examined by analyzing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by feed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ole-3-pyruvic acid pathway (l-tryptophan → indole-3-pyruvic acid → indole acetaldehyde → IAA) was the dominant pathway in A. take. Received: June 3, 2002 / Accepted: July 25, 2002  相似文献   
110.
 Rice seedling growth, estimated by plant height and root development and discoloration, was better in pasteurized soil than in unpasteurized soil obtained from a flooded rice field. Rice seedlings also grew better in sterilized soil modified by adding roots harvested from the pasteurized soil than in soil modified by adding roots harvested from the unpasteurized soi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edling growth in the rice field soil was inhibited by soil microorganisms, even though no typical symptoms such as seedling blight or damping-off appeared. Pythium aristosporum is sugges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inhibition. Thus, it appears that inconspicuous restraint of rice seedling growth could occur in soils of rice paddy fields. Received: May 20, 2002 / Accepted: October 16, 2002 Acknowledgments The authors thank Dr. T. Ichitani, former professor at Osaka Prefectural University, for providing an isolate of Pythium aristosporum for comparison, and Mr. Mitsuaki Sato of Akita Prefectur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