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87篇
基础科学   78篇
  134篇
综合类   874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137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温度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温度对黄鳝消化道内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到黄鳝消化道内消化酶的活性,温度在20~55℃范围内,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会逐渐增加,但温度继续升高到一定值后,则会逐渐降低。其蛋白酶的适宜温度为35~45℃;胰蛋白酶的适宜温度为35~45℃;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30~40℃;脂肪酶的适宜温度为25~35℃。  相似文献   
52.
探究不同供磷条件下蔬菜作物根系形态、根际生理属性和解磷微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助于揭示蔬菜作物 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为高投入蔬菜种植体系实现减磷增效提供理论基础。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设 置 T0(不施化学磷肥)、T0.5P(施磷量 100 kg/hm2;减施化学磷肥 50%)、T0.8P(施磷量 160 kg/hm2;减施化学磷肥 20%)、TP(施磷量 200 kg/hm2;常规施磷)4 个处理,测定移栽后第 15、30 及 45 d 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吸收 以及根系形态(根长密度、比根长)、根际生理属性(有机酸含量)和土壤解磷微生物(phoD、phoC 和 pqqC)基 因丰度,阐明降低磷肥施用量影响作物根系、微生物以及驱动番茄磷吸收的动态过程。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磷 肥 50%(施磷 100 kg/hm2)促进了移栽后 45 d 番茄根系比根长的增加,提高了移栽后 45 d 番茄根际有机酸的分泌, 同时刺激了移栽后 30 和 45 d 土壤编码 phoC 和 pqqC 基因解磷微生物的增生。解磷微生物 phoC 和 pqqC 基因丰度 与番茄根系比根长和根际有机酸的分泌呈显著正相关。减施磷肥 20%(施磷 160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对番 茄根系根长密度、比根长以及根际有机酸的分泌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成熟期番茄地上部磷吸收。集约化蔬 菜种植体系具有较大的减施磷肥的空间,最大化发挥植物根系形态、生理可塑性以及协同解磷微生物活化磷的能 力是实现减磷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有机磷农药与小麦酯酶作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以小麦为植物酯酶的酶源,α-乙酸萘酯为底物,考察了小麦酯酶与有机磷农药之间作用的关系,建立了10个以吸光值变化表示的酶活性与有机磷农药浓度对数之间的线性方程,并确定了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相似文献   
54.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如姜黄)、天南星科植物根茎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在动物肠道中进行吸收代谢,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神经保护、免疫调节及代谢调控等作用。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差,为提高姜黄素的利用度,通常将其制成多种制剂及配型(如膜制剂、纤维制剂、乳制剂、水凝胶制剂、胡椒碱、半萜类化合物、环糊精、葫芦巴膳食纤维和卵磷脂)。不同的制剂及配型可增加姜黄素产物稳定性,保障姜黄素的有效利用。家禽主要通过下丘脑 - 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来调控生殖细胞发育,实现繁殖调控。此外,家禽的繁殖性能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大。光照刺激产生的褪黑素具有强抗氧化性,能通过缓解卵巢和睾丸组织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来抑制凋亡和衰老,保障下丘脑 - 性腺轴负反馈调节机制的稳定和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卵泡发育。肠道微生物产生的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前体物质,可以影响褪黑素的生成;其次肠道微生物刺激肠上皮细胞中的传入神经直接影响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肠道内产生的雌二醇(E2)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卵巢组织,并促进卵巢发育。研究发现,姜黄素可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体内发挥功能作用,但姜黄素是否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来影响家禽的繁殖性能亟待探究。该文综述了姜黄素的生物活性、代谢方式、产品研发利用以及对家禽繁殖调控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姜黄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5.
猪伪狂犬病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龙井43、白叶1号品种茶园滴灌施肥对幼龄茶树生长、养分吸收、品质成分等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施肥成本投入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开沟施肥相比,采用滴灌施肥后,即使在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树高、主干直径、树幅都显著增加,修剪物生物量增加明显;茶树对养分的吸收量明显增加,而养分的渗漏损失明显减少,从而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从滴灌施肥的次数上分析,龙井43品种,在试验条件下年施肥次数7次可以达到较好效果,而白叶1号品种,年施14次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7.
考察不同物理状态培养基条件下pH对香菇、滑菇、金针菇漆酶活性的影响,为香菇、滑菇、金针菇的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固化培养基以及液体培养基以NaOH作为碱化剂,固体培养基以壳灰作为碱化剂,考察不同pH对3种食用菌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碱化培养可提高3种不同食用菌的漆酶活力,并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有关。香菇在固化、液体、固体培养基中,pH分别为6.5、6.5以及6.0时漆酶活性最高,比对照提高5.3%~14.0%;金针菇适宜的pH分别为7.0、6.0和6.5,与对照相比提高35.9%~343.0%;滑菇适宜的pH均为6.0,与对照相比提高3.1%~94.9%。  相似文献   
58.
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分别探讨了聚维酮碘、碘三氧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utus gibelio)鱼苗(体长1.0~1.5 cm)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鱼苗24 h、48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45 mg/L、24.21 mg/L、21.38 mg/L,安全浓度为2.14 mg/L;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24 h、48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6 mg/L、 33.11 mg/L、26.73 mg/L,安全浓度为2.67 mg/L.  相似文献   
59.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质历史分析与污染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成为各类污水的受纳场所,运河水体长期达不到功能区的要求。1990~2002年的水质监测表明.运河水体污染属于耗氧型和富营养型有机污染。运河两岸截污纳管和引水冲污工程明显改善了运河水质,多数污染因子从2001年开始达标。治理运河污染的策略,首先是截污纳管以控制污染源,通过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污染源,得出主要污染源80个.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NH3-N,据此提出截污纳管的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0.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呼吸释放的CO2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作者对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内天然次生栎林、马尾松人工林、毛竹林、板栗经济林和农田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各种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马尾松林、栎林和毛竹林;板栗经济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毛竹林和马尾松林;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②在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马尾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小于农田、板栗经济林和毛竹林;农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大于栎林;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③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温度(尤其是5cm深土壤温度)、土壤全钙含量、土壤全磷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全碳、全氮、土壤pH值等因子相关性不大.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全钙含量、土壤全磷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土壤湿度等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森林变为农田可能潜在地增加土壤CO2的释放;该地区土壤中磷的含量和有效性可能是限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