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6篇
  24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为分析不同播量下杂交籼稻品种的机播育秧秧苗素质差异及秧苗素质与种子性状的关系,并根据关键的秧苗性状筛选出适合于四川地区机械化播种的品种。【方法】选取西南地区选育的27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了种子性状和机播育秧秧苗素质考察工作。【结果】(1)杂交籼稻种子的形态特征受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明显,不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2)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方式播种后,所育水稻秧苗受品种和播种量的影响显著,秧田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千粒重较低、长宽比相对较小的品种机播育秧秧苗素质和出苗均匀度较好,低播量水平下秧苗素质和出苗均匀度较好;(3)千粒重与株高和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秧苗均匀度与千粒重、粒长、长宽比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粒宽、粒厚、发芽率呈正相关关系;(4)初步筛选出绿优4923、F优498、隆两优1146等适宜机播的10个品种。【结论】不同播量下杂交籼稻品种的机播育秧秧苗素质差异明显,低播量下(60 g/盘)秧苗素质较好,选用千粒重较低,长宽比相对较小的种子有利于机播。  相似文献   
52.
烯效唑浸种对麦(油)后稻大龄抛秧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麦(油)后稻抛秧季节紧、秧龄长的特点,研究了秧龄与烯效唑浸种浓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油)后稻抛秧中采用烯效唑浸种处理能增产。抛秧秧龄以47d左右适宜,秧龄与烯效唑浸种浓度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在秧龄57d时,以40和60mg/L浸种产量较高;在秧龄47d时,以20和40mg/L浸种增产显著;在秧龄37d时,烯效唑浸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53.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川中丘陵区劳力和畜力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机械化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争取农时季节、增产增收等优点。因此,该区走轻型机械化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4.
落叶松褐锈病对林木当年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第二年生长影响显著。连年发病损失量剧增;不同病情指数(X)每公顷材积生长损失量为Y=194/1+e549337-006893X;该病为害指标———病情指数为36。立木林价、防治效果和成本分别为C、Q、E时,防治指标方程为:194C[1/1+e549337-006893X-1/1+e549337-006893(1-Q)X]-E=0;前一年9月份降水量(X3)、当年5月份平均气温(X1)和8月份相对湿度(X2)为测报因子。预测区域平均病情指数Y=5185+32596X1-042105X2+008627X3±69。  相似文献   
55.
正乐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针对乐山市地势、气候、生态特点开展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探索集成了以中迟熟品种湿润育秧配冬水田、中早熟品种旱育秧配麦(油)茬田、肥促化控标准化管理育壮秧、提高栽插基本苗保穗数、氮肥后移增穗重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1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1.1品种选择选择高产、优质、多抗的大穗型品种。两季田考虑前后作茬口因素,选择中熟或中早熟  相似文献   
56.
为探明不同播栽方式下杂交籼稻幼穗分化期茎秆和幼穗生长的规律及差异以进一步明确不同播栽方式穗粒形成特点,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机直播、机插和手插3种播栽方式下2个不同穗粒型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中穗型)和F优498(大穗型)]的穗分化期茎秆和幼穗生长规律和穗粒形成特点,并分析了幼穗分化期气象因素与幼穗和茎秆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基部向上第1至第3伸长节间长度分别在抽穗前20d、16d、12d后趋于稳定,故基部第1、2节间的降长增粗应在抽穗前16d之前;穗干质量和穗茎比在抽穗前12d后迅速增加。2)从抽穗前16d开始至抽穗期,穗茎干重比与多数枝梗和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与茎秆竞争同化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穗粒形成。3)机插穗分化中后期穗茎干质量比较高,且抽穗期穗干质量显著高于手插和机直播,有利于提高其每穗粒数,且机插拔节后群体生长率及单茎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高,粒叶比高于机直播,较机直播更利于粒重的提高和穗长及着粒数的增加;大穗型品种F优498抽穗期穗干质量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宜香优2115,且穗分化后期穗茎干质量比高于宜香优2115,是其每穗粒数高的重要原因;F优498穗部着粒较密,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及粒叶比利于大穗的形成。4)机插全生育期最长,机直播最短,且机插穗分化期历时较长,穗分化期积温和日照时数较高,为穗粒形成提供了较好的温光条件;茎秆长度和干质量及穗长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孕穗前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积温有利于茎秆和幼穗伸长及茎秆的物质充实。生产上应针对不同播栽方式及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适时采取措施调节茎秆和幼穗生长及物质分配,在培育壮秆的基础上提高穗分化期穗茎比以达到增粒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四川地区的水稻机械栽插多数随前作小麦、油菜等收获推迟而推迟,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增加水稻机插秧苗的弹性,以适应大苗机插.然而,由于机插秧特殊的育秧方式、超常密播以及有限制极强的营养土等原因,增加秧苗的弹性已较为困难.为此,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较为有效的机插大苗育秧技术.该技术可使秧苗在45天长秧龄下仍保持较好的秧苗素质、较高的栽插质量和650kg/亩的产量.  相似文献   
58.
一、技术背景针对四川盆地油-稻和麦-稻两种稻田主导种植制度和一季中稻"前期低温、后期阴雨寡照"的生态限制因素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杂交中稻品质较差等问题,筛选优质、高产、抗倒、抗病的杂交稻品种,  相似文献   
59.
一、技术背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省份之一,常年种植水稻300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左右,总产1500万t以上.水稻不仅是四川人民生活的主食,也是四川水稻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落叶松枯梢病不同病情与林木材积生长损失关系的研究结果, 建立不同新梢发病率与每公顷立木材积生长损失量的回归关系式为: y= 2.9278/1+ e6.6196- 0.1749x。在此基础上, 根据当前生产防治效果和立木林价, 计算不同防治效果时的防治效益, 采用经济阈值法, 计算防治指标。制定出不同防治成本和防治效果时的防治指标查定表。以相对误差限法确定该病的为害指标为新梢发病率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