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57篇
  9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型水稻13个不育系和19个恢复系为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两套杂交组合(7×10和9×9),在四川泸州和重庆北碚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研究水稻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遗传特征。剑叶宽、倒2叶长和宽、倒3叶长的遗传变异是由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引起的,但叶宽是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叶长则以显性效应为主,剑叶长的遗传变异主要由显性效应引起,倒3叶宽的遗传变异则主要由加性效应引起。功能叶各性状的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不显著,而叶长的显性效应与环境互作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套组合中叶宽的狭义遗传率均大于叶长,其中最大的是倒2叶宽,分别为58.65%和48.19%。叶长和叶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亲优势或负向超亲优势,其中,叶长和叶宽的中亲优势率变幅为446%(倒3叶宽,第1套)~27.53%(倒3叶长,第2套),而6个功能叶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则均大于100%。  相似文献   
22.
水稻籽粒簇生材料Z1820簇生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簇生性亲本Z1820与无簇生性的正常亲本缙香1A、缙2A和缙4A杂交得F1代,让F1自交得F2,同时以缙香1A、缙2A和缙4A为轮回母本亲本回交得BF1,调查各世代簇生情况。结果分析表明:F1的簇生性为中间类型,F2、BF1的簇生性在簇生程度上产生分离;Z1820与缙香1A、缙2A产生的后代的遗传行为符合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而Z1820与缙4A的遗传表现则有所偏离,缙4A可能具有影响簇生性表现的遗传因子。笔者首次使用簇生率描述水稻的簇生性。  相似文献   
23.
一个水稻抽穗期主基因Hd(t)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缙恢10/R21的杂种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抽穗期稳定遗传的迟熟恢复系N91(110~114 d),以早熟不育系金23A(89~94 d)作为杂交和回交亲本,获得的F2和BC1F1群体抽穗期均表现双峰分布,χ2检测表明其抽穗期受一对主基因控制,暂命名为Hd(t)。在400多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在早熟基因池和迟熟基因池中表现差异的引物,进行单株验证,用回交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的SSR标记RM1364和RM3555与Hd(t)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32.7 cM和22.5 cM。在目标区域进一步合成8对SSR引物,将Hd(t)基因定位在RM22143与第7染色体末端之间,与RM22143相距12.9 cM。该结果为Hd(t)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25.
汕优63杂合性的RAPD和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7个RAPD引物和15个AFLP引物分析了明恢63与珍汕97A之间1209个位点的杂合性。结果表明,57个RAPD引物能扩增出394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6.9条,多态性带129条,汕优63的杂合性为32.74%;15个AFLP引物共扩增出815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4.33条,多态性带289条,汕优63的杂合性为35.46%。1209个位点显示汕优63的杂合性为34.57%。  相似文献   
26.
花青素是广受人们喜爱的植物色素,在食品加工、杂种纯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鉴定了一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优良紫鞘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紫鞘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519。Z519共含有16个代换片段,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平均长度为6.85 Mb。Z519在芽鞘3 mm时鞘尖呈现紫色,其后在叶鞘、叶缘、茎维管束和柱头等部位出现紫色线条,而日本晴各部位均为绿色。Z519叶鞘中花青素含量极显著高于日本晴,剑叶中没有显著差异。与受体日本晴相比,Z519的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主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主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以日本晴与Z519杂交产生的F1和F2群体对紫鞘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该紫鞘表型受显性单基因控制,位于第1染色体In Del标记L03和SSR标记L01之间37.8 kb的区域,被命名为PSH1。对该区间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测序,Z519在一个编码质体ATP/ADP转运蛋白的LOC_Os01g45910基因第一外显子的第238~252碱基的GTG重复区又多插入了GTG 3个碱基,导致增加了一个甘氨酸。q RT-PCR结果进一步表明其表达量在Z519中明显降低,初步确定LOC_Os01g45910是PSH1的候选基因。该研究为PSH1调控花青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7.
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8个水稻品种和16个F1组合籽粒的灌浆特性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除第一、三生长阶段灌浆持续时间无差异外,其它各阶段间灌浆持续时间,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均极显著。各阶段灌浆特性具有相关性,并对终结性状有重要影响,不同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决定因素不同,第一阶段为灌浆持续时间,第二、三阶段为灌浆速率。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积累主要受灌浆速率的影响,随着籽粒的发育,灌浆持续时间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非破坏性活体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33份杂交稻和常规稻材料的糙米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化学分析,并结合近红外透射光谱数据,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别建立糙米、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AC)预测定标模型,并对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杂交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873和0.922,常规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RSQ则分别为0.924和0.939,定标标准偏差(SEC)分别为1.100,0.956,1.537,1.547;内部交叉验证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RSQ分别为0.866,0.901,0.892和0.921,外部验证的RSQ分别为0.9506,0.9352,0.9116,0.9180,所建模型的相关性较高,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小.常规稻模型可应用于大量育种材料快速、无损的早代筛选,杂交稻模型可用于新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快速鉴定,促进稻米品质改良,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9.
四川省主要杂交稻组合DNA杂合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9个随机引物分析了近年来四川省选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的DNA杂合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引物揭示多态性的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引物在不同的水稻组合间扩增的多态性也不一样。14个组合DNA杂合性变异较小,分布于0.2283~0.3451之间。14个组合可以分为3类,但经t检验表明,13个组合与汕优63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0.
利用极大似然法分析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极大似然法和EM算法以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性的主基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恢复性由两对主基因控制,两对恢复基因间表现显性上位性互作,两对基因的作用存在强弱之分,强恢复基因的加性效应是弱基因的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