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21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55篇
  18篇
综合类   228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31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1.
刘博 《现代农业》2007,(9):27-27
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且又改善了面粉的品质,是一种替代春小麦栽培的好作物。一、种植形式1.清种。河滩地和非河滩地均可种  相似文献   
512.
为提高猪丹毒疫苗效力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工作效率,冻干制备了效力检验攻毒用猪丹毒丝菌培养物,对性状、纯粹、真空度、剩余水分、活菌计数、均一性等进行检测,测定在不同温度下短期存放的活菌数,监测在低温下长期保存的活菌数和毒力,并将其应用于猪丹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效力检验。结果显示,该攻毒培养物性状良好,纯粹生长,真空度合格率98.2%,剩余水分小于3.5%,活菌数均值为3.8×10~9 CFU/瓶,瓶间活菌数变异系数(C.V)为10.0%,37℃以下温度存放2.5~3.0 h活菌数稳定,变异系数(C.V)为4.9%,-20℃保存36个月活菌数为3.0×10~9 CFU/瓶,每只小鼠注射6 CFU活菌5/5死亡,应用于猪丹毒灭活疫苗和活疫苗效力检验结果与常规方法一致。结果表明,该猪丹毒丝菌冻干培养物状态良好,活菌数和毒力较为稳定,能够满足猪丹毒疫苗效力检验攻毒使用,且提高了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13.
针对目前电信业务网络的业务差异性大、业务突发性高等造成系统过载现象,研究了未来NGN网络的业务网关-Parlay,及目前的系统过载控制技术。结合下一代网络中Parlay网关的特征,根据服务质量QoS对业务进行分类和建模,给出了基于服务策略的业务过载控制模型,并详细描述了过载控制算法。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业务服务策略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业务应用服务器的过载现象,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514.
为明确GTP结合蛋白基因hflX在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中的功能尤其是对该菌致病力的影响,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材料获得hflX基因的缺失突变菌株及互补菌株,通过对致病力等表型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初步探究西瓜噬酸菌hflX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同野生型菌株Aac5相比,缺失突变菌株的致病力显著下降,III型分泌系统基因hrpG和hrpE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仅为野生型菌株表达量的54.99%和27.39%;hflX基因的缺失并未影响其引起烟草过敏性坏死反应的能力;但缺失突变菌株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鞭毛基因fliR和fliC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仅分别为野生型菌株的37.04%和29.68%。此外,缺失突变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相较于野生型菌株显著增强了26.32%,同时,其体外生长能力也有所增强。表明hflX基因可能通过调控III型分泌系统基因hrpG和hrpE、鞭毛基因fliR和fliC的表达以及运动能力来影响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15.
本试验旨在观察前列腺素E2受体激动剂(布他前列腺素(butaprost))与雌激素对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表达的影响,阐明butaprost和雌激素对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TGFβ3有无协同调控作用.采用胰酶消化法及机械法分离培养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别将butaprost和雌激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utaprost和雌激素对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中TGFβ3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0 h作用组相比,雌激素作用16、24和48 h时对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TGFβ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 0.01),4 h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 0.01);且受体激动剂butaprost和雌激素有协同调控TGFβ3的效应;加入吲哚美辛后能有效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对TGFβ3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butaprost和雌激素可调控奶牛输卵管上皮细胞TGFβ3 mRNA 的表达.  相似文献   
516.
本试验以蒺藜苜蓿种子为材料,预先用0.1,0.3和1.0 mmol/L 硝普钠(SNP, NO 供体)浸种,通过计算相关萌发指标,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及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研究外源NO对2.0% NaCl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SNP能显著缓解盐胁迫对蒺藜苜蓿种子造成的伤害,使蒺藜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333.40%,79.64%,171.93%和100.00%;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1.1%,42.3%和123.1%,淀粉含量降低了17.7%,淀粉酶活性提高了29.7%,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O2-·)含量分别降低了21.8%和27.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了28.6%,43.1%,56.2%和60.3%;与0.1 mmol/L SNP处理相比,0.3 mmol/L SNP处理对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促进、氧化损伤的缓解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提高显著降低;1.0 mmol/L SNP处理对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的萌发起到抑制作用。说明低浓度的NO可通过降低种子MDA和O2-·含量,提高种子脯氨酸含量以及激活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减轻盐胁迫对蒺藜苜蓿种子的伤害,促进淀粉、可溶性蛋白的水解,从而加速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517.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省郫县采集的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贵农22具有毒性的新致病类型,其重要特点为对Yr10和Yr26(=Yr24)2个重要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具有毒性,按我国小麦条锈病鉴别体系将其划归为G22类群;同时明确了其在国际及欧洲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将其命名为82E8,毒性公式(无毒性基因/毒性基因)为1、3、4、5、11、15、17、18、25、27、28、31、32、Sd、Sk、Sp/2、6、7、8、9、10、24、26、29、30、Su;根据条中33号小种的致病特点将其命名为43E190,毒性公式为5、10、15、24、26、27、Sk、Sp/1、2、3、4、6、7、8、9、11、12、17、18、25、28、29、30、31、32、A、Su,比较了两个致病类型对我国小麦主栽的115个小麦品种的致病性,提出了合理利用Yr10和Yr26的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518.
花生植株、籽粒及田间土壤氟磺胺草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确立了花生植株以甲醇、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石墨化炭黑(GCB)为基质分散萃取材料, 花生籽粒和田间土壤分别以酸化甲醇和乙腈为分散萃取溶剂, 以PSA为基质净化材料的3类氟磺胺草醚残留样品前处理程序, 建立并优化了花生籽粒、花生植株和田间土壤氟磺胺草醚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氟磺胺草醚在0.05~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对应色谱峰积分面积线性响应良好, 回归方程为 y =2.562 8x -0. 006 8(r 2=0.999 8)。在0.05 ~0.5 mg/kg氟磺胺草醚添加范围内, 花生籽粒、植株和田间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6%~113.5%, 相对标准偏差为1.5%~9.7%。花生植株、籽粒和田间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检出限分别为0.024、0.029和0.031 mg/kg。基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该样品前处理方法获得的分析样品基质效应不明显, 表明该残留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样品检测方法简便、高效、经济、可靠, 可满足氟磺胺草醚在花生植株、籽粒及田间土壤中残留的定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19.
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的SCAR或STS标记,对2006-2010年75份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以明确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在我国2006-2010年审定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结果显示:75份材料中有13份检测到Yr10基因的标记,1份检测到Yr18基因的标记,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7.3%和1.3%,只有‘西农928’能同时检测到Yr10和Yr18基因;25份含有1BL/1RS易位片段,占参试材料的33.3%。表明1BL/1RS易位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利用率仍然较高,对目前流行条锈菌小种有良好抗性,而表现慢锈性的Yr18在小麦育种的利用率较低,建议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520.
姚卓  陈万权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植物保护》2014,40(3):122-126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Kühn, 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 置于5 ℃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 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 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 ℃,夜晚18 ℃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