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播前种薯浸液消毒处理法,研究了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和水旱轮作地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疫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为60.3%;疮痂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均高于60%;种薯浸液消毒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与水旱轮作地相比,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对3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82.
在定西市半干旱区,进行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对黑痣病的抗病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庄薯3号高抗黑痣病,发病率分别为0、6.00%,发病指数分别为0、1.78,但折合产量较低,分别为17 111、22 444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分别减产34.63%、50.16%。新大坪(CK)、陇薯8号较抗黑痣病,发病率分别为18.33%、21.00%,发病指数分别为6.28、6.0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34 333、24 778 kg/hm~2,且出苗率高,大中薯比例及重量均较高。综合分析认为,陇薯8号、新大坪适宜在定西市干旱半干旱区作为抗黑痣病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3.
从范围、规范性文件、术语与定义、防治策略、防治技术等方面规范了定西市马铃薯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4.
为了从药用植物葛的内生真菌中寻找天然抗氧化剂,在葛(Pueraria lobata)的根、茎、叶以及果实中分离出128株内生真菌,并采用DPPH(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酶标仪法对其清除自由基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多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且不同产地以及不同部位分离出的内生真菌活性不同;同种菌株清除自由基活性与提取液浓度、反应时间成正比关系,即样品浓度增加活性增强,反应时间增长其活性也增强。其中菌株10y-4在浓度2.5 mg.mL-1、反应时间为20 min时,其清除自由基活性达到92.3%。表明葛内生真菌可作为天然的高效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5.
4日本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中日差距4.1日本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葡萄生产。日本葡萄的生产和销售,包括品种培育与选择、栽培管理到采后包装,都紧紧围绕消费者对葡萄的喜好(糖度、粒重、颜色等)进行。第6期介绍的以限制产量为核心的标准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6.
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株作为模型,用Resazurin法检测生长抑制率,对197株喜树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采集部位及不同地理环境分离出的菌株抗肿瘤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树皮中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比例最高.从采集的地理位置分析,由安徽黄山标本所分离的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比例高于其他2个采集地点.1株从黄山喜树果实上分离的菌株对CHO细胞的抑制率超过50%,初步鉴定为Rhizopycnis属真菌.  相似文献   
87.
为了筛选防治蚕豆赤斑病的高效药剂,选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25 g/L异菌脲悬浮剂、40%嘧菌环胺悬浮剂、400 g/L嘧霉胺悬浮剂、43%腐霉利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蚕豆赤斑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225 g/L异菌脲悬浮剂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172 1 μg /mL;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为2.534 0 μg /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5种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为79.03%,显著高于其他药剂。产量分析显示,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小区平均产量为15.8 kg,百粒质量为179.0 g,增产率为5.60%,显著高于其他杀菌剂。综合分析,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效最高,并有显著的保产效果,可作为防治蚕豆赤斑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