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3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体质量为60~75g的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对3种贝类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laevis、四角蛤蜊Mactraquadrangular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摄食喜好性和对光滑河蓝蛤的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为28~29,水温为22~24qC,溶氧为6.8~7.8mg/L的条件下,有或无底质时雌、雄蟹对光滑河蓝蛤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大于0,为其喜好的食物,而对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小于0。采用定时投喂方式,每隔4h投喂一次光滑河蓝蛤,日本蟳在有、无底质条件下均表现出昼夜摄食节律。有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23:00—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12g,7:00—19:00有少量摄食;无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9:00—2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096g,7:00-15:00有少量摄食。有底质组的日本蜉19:00—7:00的摄食量占全天的比值显著高于7:00—19:00(P〈O.05),19:00—7:00的摄食频率极显著高于7:00-19:00(P〈O.01);无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比值与摄食频率均高于7:00—19:00,但差异不显著(P〉O.05)。  相似文献   
42.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潘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潘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Ⅱ期潘状幼体,Ⅱ期溢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Ⅲ期潘状幼体历时5—6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潘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盐度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Z9~Z11期假溞状幼体存活和摄食的影响.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两组试验,骤变试验以27为基础盐度,将假溞状幼体直接放入盐度为51、48、45、42、39、36、33、30、24、21、18、15、12、9的海水中;渐变试验盐度分别从24和33开始,每隔12h降低(低盐渐变)和升高(高盐渐变)一次盐度值,变化幅度为1,直至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全部死亡.以体长为5.19~8.91 mm(平均体质量为0.058 g)的鲜活糠虾作为饵料.试验结果表明:当盐度骤变到18~36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比较适应,24h时成活率在77.8%以上;盐度骤变情况下,24h半致死盐度为15.94和41.13;假溞状幼体适应骤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12和48,适应渐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6和54;当盐度低于15或高于45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基本不摄食,盐度为27、30和33时,假溞状幼体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它盐度组.综合考虑成活率和摄食两方面的因素,培育口虾蛄Z9~Z11期假溞状幼体的适宜盐度为27 ~33.  相似文献   
44.
中国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及可行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分析世界海洋牧场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海洋渔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论述了中国开发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在渤海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几点建议,建议对渤海水域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在近岸较深水域投放以增殖底栖和近底层鱼类为主的人工鱼礁,在适合网箱养鱼的近岸或内湾水域投放人工藻礁,在旅游城市近岸海域建设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最终在渤海海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大牧场。  相似文献   
45.
口虾蛄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口虾蛄的室内人工繁殖试验,观察了口虾蛄亲虾的繁殖习性,包括亲虾的产卵和其护卵行为,并观察了其受精卵的孵化和幼体的出膜过程,初步探讨了口虾蛄有关苗种技术。  相似文献   
46.
水温、体重对虾夷马粪海胆耗氧量和排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和体重对虾夷马粪海胆的耗氧量和排氨量有明显的影响 ,且两因子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虾夷马粪海胆的耗氧量 (QO,mg/个 h)和排氨量 (QN,μmol/个 h)与温度 (t,℃ )和湿重 (W ,g)存在下列关系 :QO=0 0 32 3W0 6832 1 0 42 8t,QN=0 0 2 0 5 6W0 612 81 12 94t。 2 4℃可能为虾夷马粪海胆代谢的转变点  相似文献   
47.
渔业资源增殖具有增加种群数量,恢复已衰败种群和重建渔业的作用,如何营造一个大型增殖系统,首先要克服阻碍系统运行的限制条件。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决策部门启动一个增殖系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不能解决限制条件时不能增殖,增殖效果与放流位置和放流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多数增殖渔业在社会条件允许下,都可进行脉冲式捕捞。  相似文献   
48.
黄海北部辽宁沿岸对虾放流水域的IN和I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8年的6-8月对黄海北部辽宁沿岸中国对虾放流水域的IN、IP进行了调查,多数站位不同程度地超过一类、二类、三类海水标准,平均值在一类海水标准以上,总的趋势是河口附近和东部偏高。  相似文献   
49.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刘海映 《水产科学》1996,15(2):25-28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赵燕,刘海映,马志强(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鱼类,种群数量变动数理统计方法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资源评估和编制渔业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利用计...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脑部形态特征,揭示口虾蛄生理年龄与褐脂质(lipofuscin)含量的关系,采用组织切片、荧光成像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口虾蛄脑中褐脂质的形态、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口虾蛄脑位于眼节之后、头脑甲最前方,体积较小;H.E组织切片下脑部细胞核颗粒呈圆形且均匀分布,直径为10~30μm,并在脑前桥细胞团(protocerebral bridge cell mass)区域分布较多;荧光显微镜下褐脂质颗粒呈黄褐色,直径为1~3μm,均匀分布于脑部;透射电镜下可见褐脂质颗粒多聚集分布于近细胞核区域,外被单层细胞器膜,染色密度较其他区域高且均匀。研究表明,整体上口虾蛄脑部褐脂质分布均匀,其形态与其他甲壳动物脑部褐脂质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