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研究苏云金杆菌Cry2Aa毒素的生物活性及杀虫机理,先利用浸叶法测定了商品化的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用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再用ELISA法测定了Cry2Aa毒素与小菜蛾刷状缘膜囊泡(BBMV)的结合曲线,最后通过Ligand blot法和肽指纹质谱对小菜蛾BBMV与Cry2Aa毒素的结合蛋白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7.90μg/ml。Cry2Aa毒素与小菜蛾中肠上皮细胞存在结合,与小菜蛾BBMV的表观结合亲和力为266.6 nmol/L。小菜蛾BBMV与Cry2Aa毒素存在5条主要结合条带,其中分子量2.45×10~5上方的主结合条带酶解后得到ATYSEGPNGSVR片段,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匹配到一个分子量为3.32×10~5的小菜蛾未鉴定蛋白,其功能注释为脂质运载蛋白。  相似文献   
32.
农药残留是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危害因素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对象。当前已被开发和投入使用的农药种类纷繁复杂,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任务多、责任大,因此建立一套可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用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一直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目标。本文分门别类梳理农产品中主要农药残留及其危害,探讨国内外抗体创制领域最新热点技术,并就农药残留检测用广谱特异性抗体研发和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及展望,旨在为指导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实现了蔬菜周年供应,越来越多的反季节蔬菜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但在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反季节蔬菜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有的消费者将"味道差、营养低"与反季节蔬菜划上了等号。蔬菜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低温、高温、光照、干旱等等,都会影响蔬菜生理代谢过程,进而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反季节蔬菜多以大棚种植为主,在  相似文献   
34.
建立了小麦植株、麦粒、面粉、麦麸和土壤样品中氨氯吡啶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串联石墨化炭黑柱净化,以Agilent ZORBAX SB-C18 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在0.01、0.1、0.5、1 mg/kg 4个添加水平下,氨氯吡啶酸在小麦植株、麦粒、面粉、麦麸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8.9%~97.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6%~9.6%之间。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和土壤中氨氯吡啶酸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农村50岁及以上村民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主要致病原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2年3-6月我科在区、镇残联工作人员及村委会民政助理的协助下,对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10个自然村农村户藉人口中常住并≥50岁村民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验光、散瞳眼底检查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视力损伤标准,筛检盲及低视力的患病率。结果应查人数4 619人,实际检查4 329人,受检率93.72%。双眼视力损伤390例,患病率为9.01%,其中低视力293例,患病率为6.77%,盲97例,患病率为2.24%,视力损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1)。视力损伤主要病因为白内障、翼状胬肉、角膜病、视网膜病及高度屈光不正。结论湛江地区是白内障、翼状胬肉高发区,白内障是盲和低视力的首要致病原因,现阶段应以白内障复明手术为防盲治盲工作重点并兼顾其他致盲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6.
黑碳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吸附试验及降解试验分别测定了农药毒死蜱在添加不同含量两种黑碳的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和降解动态,以阐明黑碳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影响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黑碳土壤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随黑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毒死蜱的降解则逐渐减缓,高温下燃烧制备的黑碳(BC850)具有更大表面积和微孔性,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更大,延缓毒死蜱土壤降解作用也更明显。土壤中添加黑碳BC450含量为0.1%~1.0%时,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6~47.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1.9倍;黑碳BC850添加浓度为0.1%~1.0%时,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5~71.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2.9倍。说明土壤中含少量黑碳可增强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作用,进而降低毒死蜱的微生物可用性,延缓其土壤降解,这种影响作用程度与黑碳的含量和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37.
蔬菜高效安全农药复配配方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丁烯氟虫腈、啶虫脒、杀虫单、烯啶虫胺4种单剂以及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啶虫·杀虫单3种复配剂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单剂和3种复配剂对小菜蛾的毒力存在较大差异。单剂中以丁烯氟虫腈的毒力最高,LC50为18.51 mg a.i./L;烯啶虫胺和杀虫单次之,LC50分别为163.85、188.48 mg a.i./L;啶虫脒最低,LC50为260.94 mg a.i./L。丁烯氟虫腈·啶虫脒复配剂比例为4∶1、2∶1、1∶1时对小菜蛾毒力增效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133.65、123.11、120.45;啶虫·杀虫单复配剂比例为10∶1、5∶1时增效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33.18、122.62;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复配剂5个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种复配剂在药后3 d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均高于75%,药后7 d防效均高于80%,高用量时可以达到90%以上。40%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乳油600 m L/hm2、40%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乳油300 m L/hm2、44%啶虫·杀虫单悬浮剂1 500 m L/hm2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优于对照药剂5%丁烯氟虫腈乳油450 m L/hm2。3种复配剂以40%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乳油用量最少,防效最高,40%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乳油次之,与对照药剂相比,这2种复配剂均可以在降低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从而大大减少农药单剂在蔬菜上的残留量,44%啶虫·杀虫单悬浮剂用量较大,但从剂型的安全性和用药成本考虑,也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8.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模型,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其在体内分布及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旨在探寻评价敌敌畏饮食暴露风险的合理方法。该PBTK模型共包括4个房室:肝脏、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敌敌畏的浓度变化率采用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分别预测了大鼠经口摄入10、25和50 mg/kg b.w.的敌敌畏后,肝脏和血液中敌敌畏浓度变化以及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曲线。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将大鼠经口摄入35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敌敌畏的浓度变化模拟值,以及经口摄入10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值与文献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利用该PBTK模型可以估测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体内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人体的有害物质暴露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39.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定位Bt Cry1类毒素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F的共性结构域,克隆并表达共性结构域蛋白,为筛选Bt毒素广谱抗体及建立广谱检测方法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模拟技术,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分别对5种Cry1类毒素进行三维建模,并结合Ramachandran plot、ERRAT和Verify3D方法评价模型构象的合理性。通过分析比对5种Cry1类毒素的三维结构,确定DomainⅠ区域作为5种Cry1毒素的共性结构域。以含Cry1Ac基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库斯塔克亚种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共性结构域DomainⅠ基因,将其经NcoⅠ和NotⅠ双酶切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6b(+),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DomainⅠ。重组质粒经菌液PCR、双酶切以及测序鉴定验证正确后,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终浓度为1 mmol·L~(-1)的IPTG在20℃下诱导表达16h后检测共性结构域蛋白的表达情况。离心收集诱导表达的大肠杆菌菌液,进行超声波破碎处理,收集上清及沉淀,采用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His-Trap HP镍亲和柱纯化上清中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和ELISA试验验证纯化的共性结构域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基于氨基酸序列及三维空间比对分析,发现5种Cry1类毒素的DomainⅠ的序列一致性最高,而且它们的DomainⅠ三维结构几乎完全重合,确定DomainⅠ区域作为5种Cry1毒素的共性结构域,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DomainⅠ,经IPTG诱导表达、His-Trap HP镍亲和柱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DomainⅠ共性结构域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表达的共性结构域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4 kD,且能与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试验证实共性结构域蛋白与5种Cry1类毒素特异性抗体均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性结构域蛋白具有和完整的Cry蛋白存在多个潜在抗原表位位点的特征,抗原表位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4%和63.6%,表明共性结构域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基于分子模拟与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定位及表达纯化获得共性结构域蛋白,为下一步利用共性结构域为靶标分子制备广谱特异性识别Cry1类毒素抗体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