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杆菌病,是由霍乱沙门氏菌或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以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热性传染病。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主要发生于2~4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与猪瘟、猪气喘病并发或继发,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凶素存在。2011年1月,本乡某养猪场的80多头仔猪突然发生一种以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热性传染病,本人接诊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解,初步诊断为仔猪副伤寒,现将治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2.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雏鸭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气喘、脚软和渗出性肠炎,死亡率约50%~80%,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分布,其预防和控制已直接关系到水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临床和实验室试验证实番鸭细小弱毒疫苗是预防控制该病最有效措施,而对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监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鸭群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2]。目前国内已经报道[3]的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抗体的方法有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微量点凝试验、胶乳凝集反应、琼脂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113.
26个平欧杂种榛品种(系)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平欧杂种榛品种(系)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探讨品种(系)间的抗旱性差异,为杂种榛的抗旱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6个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瞬时光合特性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品种(系)间WUE的差异.[结果]6#、26#与其它24个品种(系)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T)存在显著差异(P<0.05),6#、26#、3#、30#、27#、29#、21#、24#具有较高的WUET;品种(系)间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5#、12#、2#、11#、30#、18#、7#、4#的WUEL较高.[结论]30#、2#、3#、5#、6#、12#、24#、7#、26#品种(系)具有较高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4.
研究高温胁迫下平欧杂种榛品种(系)的耐热性,为选育适合于新疆高温干旱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以新疆伊犁大西沟的13个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30℃(对照)、35℃、40℃、45℃、50℃等 5个温度梯度下处理,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计算细胞伤害率,结合Logistic方程拐点确定半致死温度,利用聚类分析法综合分析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显示:(1)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各品种(系)的细胞伤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细胞伤害程度为:12#<7#<26#<8#<3#<24#<6#<2#<1#<27#<30#<29#<28#。(2)各品种(系)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在39.29℃~47.02℃,12#的半致死温度最高,28#的半致死温度最低。(3)聚类分析将13个品种(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27#、28#、29#、30#;第Ⅱ类群包括2#、3#、6#、8#、7#、24#、26#;第Ⅲ类群仅有12#。研究表明,13个品种(系)的耐热阈值为39.29℃~47.02℃,12#耐热性最强,1#、27#、28#、29#、30#耐热性较差,其余品种(系)耐热性居中。  相似文献   
115.
周丽  董丽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11-212,215
观赏草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观赏价值高的草本植物,以独特的株形、叶形、叶色、花序以及季节性的韵律美和动感美,适应性广、耐干旱、抗病虫害、养护管理成本低等特点,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随着乡野园林风格的盛行,观赏草被逐渐应用于城市绿地,与地被植物和季节性草花共同营造有自然野趣的草坪、花境、花丛等。观赏草的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性都满足高尔夫球场景观设计对植物的要求,可在球场的果岭、发球台、球道及高草区使用,丰富球场植物种类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117.
以宁夏3个不同产区枸杞地喷施农药前后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其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研究农药对宁夏枸杞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枸杞地生态环境保护、农药降解菌种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共鉴定出89个门类、2 102个属及8 337个种。不同样地香农指数在施用农药后均有所降低,农药使枸杞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农药的使用增加了枸杞地土壤主要菌门中变形菌门、Candidatus Tectomicrobia的相对丰度,以及主要菌属Gaiella,Candidatus entotheonella,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Euzebya,Nitriliruptor的相对丰度。除此之外,农药的使用还增加了某些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功能预测枸杞地土壤微生物主要涉及全局和总览图、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45个子功能,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18.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比价效益下降,粮食总播面积、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粮农户积极性不高,增收困难,影响到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整体粮食安全形势的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大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强粮食安全工作,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扭转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有效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9.
为探寻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作物间的资源竞争关系,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增产机理,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简称玉豆套作)为对象,通过2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玉豆套作带状连作(A1)、玉豆套作带状轮作(A2)、玉豆套作等行距种植(A3)、玉米单作(A4)、大豆单作(A5)5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种间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和等行距种植相比,带状种植的玉米产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增加,A2的大豆产量分别比A5和A3高25.5%和89.2%。与带状连作相比,带状轮作促进玉米增产和对N、P、K的吸收,玉米籽粒产量及植株N、P、K的吸收总量分别提高7.5%、18.5%、9.1%、14.1%。与大豆单作相比,带状套作显著增加了大豆的经济系数和养分收获指数,A2的经济系数和植株N、P、K收获指数分别增加40.9%、11.9%、20.6%、39.9%。带状种植方式下,玉米对N、P、K的竞争力弱于大豆(Ams0,CRms1),但带状轮作提高了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相对带状连作和等行距种植,带状轮作种植有利于玉米与大豆间的和谐共生,促进了玉米、大豆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了系统的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率(LER)。  相似文献   
120.
研究中药材滇黄精的种子成熟期、种子千粒质量、种子结构、种子萌发条件等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滇黄精果实在花后180 d达到生理成熟,鲜种子千粒质量为85.093 g,干种子千粒质量为46.04 g;种子成熟时胚分化较完全,胚与胚乳的质量比为1∶129.73;随着种子含水率下降,滇黄精种子的萌发率降低;低温贮藏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不大,恒温贮藏会降低短期内(20 d)种子的萌发率,可见滇黄精种子属于低度顽拗性种子;种子在用含水率45%的湿沙保湿贮藏4个月后在气温高于20℃的条件下播种,种子萌发率保持在9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