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探讨S1基因在DNA免疫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中的免疫原性,将IBV Z株S1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V5-His-TOPO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IBVZS。在脂质体作用下将pcDNAIBVZS转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在CEF细胞中可见有大量S1蛋白表达。将重组质粒以100μg/只的剂量肌注免疫SPF雏鸡,经问接ELISA试验检测二免前后的血清,结果显示,pcDNAIBVZS基因可在SPF鸡体内诱导相应抗体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2.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繁育猪场送检的疑似病例中分离到4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培养特性试验和生化试验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根据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4株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对4株分离菌株进行小白鼠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株分离菌能致死小白鼠,对头孢他啶,头孢噻呋、氧氟沙星、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敏感,对土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抵抗.  相似文献   
23.
壳聚糖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是由甲壳素(主要存在于虾壳、蟹壳)脱钙、去除蛋白质和脂肪后经脱乙酰基过程制备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学名"聚氨基葡萄糖",又称"可溶性甲壳质",在自然界中含量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4.
绿脓杆菌PA-SD-1株外毒素AⅢ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以绿脓杆菌羊分离株(暂命名为PA-SD-1株)的染色体DNA为模板,成功扩增出该菌的主要致病基因(绿脓杆菌外毒素A)Ⅲ区基因。将该PCR扩增片段与pPGEM^R-T Easy载体连接,获得了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A-SD-ET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已报道的绿脓杆菌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局部出现单个碱基的点突变。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的性质有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25.
分别采用ELISA、多重PCR方法对从一个犊牛舍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研究,结果显示:ELISA检测结果为88%的菌种属于A型,3.4%为C型,8.6%是D型;而多重PCR结果均为A型。  相似文献   
26.
我国白羽肉用型鸡群中CAV、REV和REOV感染状况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了解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和呼肠孤病毒(REOV)在我国白羽肉用型鸡中的感染状态,在2003—2004年,检测了来自5省市8个公司不同年龄鸡群血清样品中3种病毒抗体的存在状况。结果表明,在送检的75个鸡群中,对CAV、REV和REOV呈现抗体阳性的鸡群分别有64个(85.3%)、36个(48%)和74个(96%)。在总共检测的1764份血清样品中,对这3种病毒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4%、9.8%和75.1%。在1日龄雏鸡,对CAV和REOV的平均母源抗体阳性率可达100%和81.1%,但对REV只有7.4%。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变化的动态分析表明,对REV和REOV的母源抗体在出壳后2~3周内消失,而对CAV的母源抗体则可持续3~4周。对CAV和REOV的抗体从5周龄起再次出现,到20周龄时,所有送检鸡群全部阳性,平均阳性率在90%以上。有近一半送检鸡群对REV呈现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普遍较低,即使在达到开产年龄后,仍还有很高比例鸡为抗体阴性,即对REV仍为易感鸡。研究表明,我国多数鸡群中都同时存在着这3种病毒的感染,但它们在感染的程度和动态等流行病学特点上显著不同,应根据鸡群中抗体的阳性率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7.
家畜“猝死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家畜中发生的一种发病急、死亡快、多病因的疾病 [1]。该病病原有的报道为魏氏梭菌 [2 ,3 ] ;有的报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或链球菌 [4] ;有的报道为李氏杆菌 [5] ;有的报道为氟乙酰胺中毒 [6] 或缺硒[7] 造成 ,还有的报道为牛冠状病毒、黏  相似文献   
28.
采用K-B纸片法对224株大肠杆菌进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三重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和aph(3’)-Ⅱa,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4.4%、57.1%、55.8%、46.9%和40.2%;3种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和Ib、aph(3’)-Ⅱa的检出率依次为49.6%、25.0%和22.8%,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1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3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所检大肠杆菌中携带2种及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33.5%(75/224),有1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及16S甲基化酶广泛存在于禽源大肠杆菌菌中,其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表明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29.
用地高辛标记鸭圆环病毒(DuCV)全基因组克隆制成核酸探针,与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DHV-Ⅰ)的cDNA、鸭瘟病毒(DPV)的DNA和DuC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核酸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只与DuCV的DNA杂交呈阳性。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探针对DuCV的最低检出量约为5PgDuCV的DNA。应用该探针对从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采集的196只鸭病料,共980份脏器的组织DNA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33.2%(65/196),在各脏器中法氏囊和肝脏中DuCV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2.3%和49.2%。同时对上述样品进行PCR检测,核酸探针检测与PCR检测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5%。结果表明,制备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对DuCV进行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0.
仔猪猪瘟免疫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IDEXX公司阻断ELISA实验方法,在同一猪场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对3种常用猪瘟免疫程序免疫后不同时间的猪瘟免疫抗体阻断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0、60)的免疫效果比其他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好。不同疫苗免疫的仔猪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仔猪平均抗体阻断率差异极显著(P〈0.01),因而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应该根据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