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5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452篇
林业   951篇
农学   552篇
基础科学   469篇
  414篇
综合类   3641篇
农作物   481篇
水产渔业   476篇
畜牧兽医   2186篇
园艺   782篇
植物保护   208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201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54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晋麦53号及北京841比较,长治5608上部三叶叶夹角较小,叶面积较大,后期叶面积大,旗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从而使得千粒重高、穗粒数多。这为冬小麦长治5608高产、稳产性显著优于对照奠定良好的形态生理基础。同时,此研究也为指导超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2.
云南省高海拔稻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950~2400m之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特殊的稻区之一,虽种植面积仅10万公顷左右,占全省粳稻面积的五分之一,但多为少数民族杂居的贫困地区。因此,促进高海拔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对实现高海拔地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以及农村稳定、民族团结意义深远。多年生产实践表明,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水稻生产在接近其分布的极限地区进行,产量障碍因素众多,大面积生产对品种的早熟、耐寒、抗病、适应、稳产性等都有较高要求,新品种选育推广的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973.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在河南省原属次要病害,虽有发生,但危害不严重.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发生危害普遍、病情逐年加重,成为流行性病害,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普遍严重,重病区病茎率达 83%~ 95%,造成减产 10%~ 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 40%.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4.
改变种植方式提高旱地玉米制种产量甘肃省庆阳县种子公司宋志峰为了提高旱地中单2号玉米制种产量与效益,笔者在近几年玉米制种工作中改进制种种植方式和栽培技术,改父母本行比栽培为父本满天星栽培,结果极为理想。1994年在玉米制种基地“三伏”未见雨水的干旱条件...  相似文献   
975.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鼠5d龄ES-D3细胞源的类胚体(EBs)单细胞,按5×104/mL接种6孔细胞培养板,在DMEM基础培养基中使EBs单细胞贴壁培养。于第14!21天时,分别添加60%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A组)、50μg/mL维生素C"50mmol/Lβ-磷酸甘油(B组)和50μg/mL维生素C"50mmol/Lβ-磷酸甘油"1μmol/L地塞米松(C组),并设不添加诱导剂对照组(D组)。第22天时用1%茜素红染色显示阳性细胞,计算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数据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A组细胞增殖呈团状聚集,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结节多分布于聚集的细胞群内及其边缘,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为1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B组诱导分化的细胞分泌物形成网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分布在这些网状结构中,成骨诱导形成率为7.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分散而均匀,但未出现网状结构,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提高至27.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76.
茶多糖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温度、时间、料液比、pH值对绿茶、乌龙茶、红茶等茶多糖(TPS)提取率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三类茶TPS提取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pH值、温度、时间、料液比;对TPS活性影响最大的是pH值,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提取的TPS活性都最低。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无失拟因素存在,模型较好的拟合了TPS提取率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结合TPS提取率及活性测定,利用期望函数途径进行模拟选优,并进行验证,得到TPS提取率的优化条件为温度0~1水平,时间0~1水平,料液比0~0.5水平,pH值-0.95水平左右。  相似文献   
977.
978.
【目的】钢渣是缓释硅钙肥原料,钢渣中硅素释放受钢渣自身性能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本文设置了钢渣冷却方式、钢渣粒径、培养介质和培养温度四种因子,研究钢渣中硅素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钢渣硅钙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粉末状水淬渣(S1)、粒状水淬渣(S2)和空气冷却粒状钢渣(S3)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在土壤水溶液以及纯蒸馏水中培养97天,并设置35℃和25℃两个培养温度。定期离心取上清液,取样后补充水分继续培养,直至培养结束。【结果】钢渣在土壤溶液中培养,第一天的硅素释放主要由钢渣冷却方式决定,而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其次为钢渣粒径;硅素累积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方程y=kxm来拟合;35℃培养97天后,S1、S2与S3钢渣硅的溶出率(累积硅释放量与有效硅的比例)分别为37.3%、30.3%与27.3%;在25℃培养下,S1、S2与S3钢渣硅的溶出率分别为14.3%、7.9%与10.2%。钢渣在纯蒸馏水的培养中,第一天钢渣硅释放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受钢渣粒径的影响,温度和钢渣冷却方式对其影响甚微;硅素累积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y=ax+b来拟合;在35℃,S1、S2与S3钢渣硅的溶出率分别为0.22%、0.16%与0.16%。在25℃培养下,S1、S2与S3钢渣硅的溶出率分别为0.17%、0.13%与0.14%。钢渣在土壤溶液培养,25℃培养67天,加入钢渣提高了土壤浸提液的p H值,但之后与CK基本相同;在35℃培养下,加入钢渣的土壤浸提液p H值总体都要显著高于CK处理。纯水培养介质中,两种温度培养下,在同一阶段S1浸提液的p H和EC值都要显著高于S2和S3,温度对p H和EC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钢渣硅素释放规律主要受培养介质和温度的影响,粒径有一定的影响。在土壤溶液中钢渣硅素释放显著高于在蒸馏水中,35℃比25℃更有利于硅素的释放,粉末状比粒状更有利于硅素的释放。由此认为,钢渣作为硅钙肥在大田施用时,将钢渣磨细做成粉末状产品,施用时随翻耕埋入土壤,初春采用保温措施等都有利于提高钢渣中硅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79.
采用Catchpole等提出的直接估计法分析实验室中3组不同直径(0.5,1.0,1.5cm)的兴安落叶松枯枝的失水过程,通过交叉验证研究所得模型的稳定性,并对模型的外推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枯枝的时滞和平衡含水率参数变化很小,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一直径的不同枝条在时滞、平衡含水率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模型外推没有改变残差的正态分布,但外推后的残差增大。非外推残差集中出现在数值较小的区间上,而外推残差在这些区间上出现的概率下降,在非外推残差没有出现的数值较大的区间上出现的概率增加。研究给出枯枝在不同含水率预测值时不同残差出现的条件概率和均值。随含水率预测值的增加,残差有增加的趋势,不仅是平均值,大的残差出现的概率也在增加。据此可对外推模型所预测的含水率进行评判,确定其误差均值和不同残差出现的可能性,以减少据此进行的火险预报和火行为预报中的不确定性。用至少4个枯枝的混合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外推误差,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所有材料和实验条件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和环境的差异,上述结果也可被看作用模型外推预测野外可燃物含水率时可能出现的误差的下限。  相似文献   
980.
真菌角质酶是一种诱导酶,能够破坏寄主表皮角质,削弱寄主抗病性。近年来,国内外已对真菌角质酶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从真菌角质酶来源、结构和特性,分子水平研究及致病过程中作用等方面较为系统阐述了角质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