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58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2篇
  45篇
综合类   138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422.
17±0.5℃及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体pH突变[pH8.0突变到6.0、8.0(对照)和9.0]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血红蛋白含量和血中溶氧水平的影响。实验时间为12h。结果发现,实验期间褐牙鲆幼鱼的血红蛋白含量呈现波动变化,但方差分析显示,水体pH突变对实验鱼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4h,水体pH由8.0突变到6.0和9.0均导致实验鱼血中溶氧水平的极显著下降(P〈0.01)。然而实验4—12h期间,水体pH突变处理组实验鱼的血中溶氧水平随实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实验结果表明,与血红蛋白含量相比,褐牙鲆幼鱼血中溶氧水平对水体pH的变化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423.
当前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扶贫从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阶段。绝对贫困阶段注重物质帮扶,相对忽视精神贫困治理。农村居民受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存续文化认知等层面的乡土性,返贫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农村转型发展中缺乏强劲韧性,极易进入“贫困陷阱”循环。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探究文化韧性、个体行为和相对贫困状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文化韧性正向影响个体行为;个体行为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文化韧性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个体行为在文化韧性和相对贫困状态之间起中介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增加资源供给;基层干部加强自我建设,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农民准确定位自身,主动提高技能。  相似文献   
424.
离树间距对枣麦间作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离树间距对枣麦间作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单作(D0)小麦及距离枣树90cm、110cm、130cm(D1、D2、D3)的间作小麦光合、LAI、分蘖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在灌浆期D0和D2、D3处理下小麦净光合速率比D1处理分别高13.04%、8.99%、11.73%,D0、D2和D3处理的小麦气孔导度比D1分别高21.43%、9.52%、16.67%,而各处理间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无明显差异。从拔节期至成熟期,不同处理间的小麦单株茎数、单株分蘖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D0D3D2D1。D0和D3处理下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高于D2和D1;小麦产量表现为D0D3D2D1,D0处理比D1、D2、D3处理分别高25.78%、16.49%和6.70%。枣麦间作下,距离枣树越远,小麦植株光合性状表现越好,产量也较高,因此优化枣麦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25.
为了鉴定天津市某养殖场鲤鱼腹腔内寄生的“面条样”虫体,本试验通过PCR方法扩增虫体的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序列,并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测序,分析3种基因的同源性、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寄生于鲤鱼体内的虫体的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序列分别与双线绦虫分离株MN204040.1(中国)、MN219466.1(中国)和EU241209.1(法国)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99.45%、98.74%和99.26%。基于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本试验分离的绦虫裂头蚴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鉴定的双线绦虫聚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双线绦虫中国武汉分离株的种属亲缘关系较近。本试验初步阐明获得的天津市双线绦虫分离株与其他种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双线绦虫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26.
针对毛乌素沙地土壤肥力低下、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以中科羊草为指示作物,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1∶2,即EC-T1、1∶1,即EC-T2和2∶1,即EC-T3)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风沙土物理结构。与对照相比,EC-T1、EC-T2和EC-T3处理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7.55%、2.04%和0.93%,容重分别降低4.13%、4.65%和2.46%,孔隙度分别提高6.79%、5.10%和3.95%;②施用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土壤化学性质。与对照相比,EC-T1、EC-T2和EC-T3的pH分别降低1.27%、2.51%和2.33%,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98.33%、148.33%和133.33%,速效钾分别提高49.58%、66.73%、41.09%,有效磷分别提升38.92%、64.32%、58.38%,水解氮分别提升148.82%、150.39%、196.20%;③施用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能显著增加中科羊草株高、生物量及叶面积。与对照相比,EC-T1、EC-T2和EC-T3株高分别提高5.36%、11.37%和11.71%,生物量提高9.03%、42.88%和73.86%,叶面积提高54.09%、57.55%和96.86%。④施用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的处理得分均高于CK,蚯蚓肥复配土壤调理剂配比2∶1的处理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得分为2.20。  相似文献   
427.
林木几何形态特征复杂,且较为轻柔,在风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和振动,空气动力学效应复杂。针对如何通过风洞试验尽可能真实地模拟防护林在实际风场中的防风效应问题,通过梳理已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模型设计、来流模拟和测试技术3个方面对灌木和乔木防护林防风效应风洞模拟试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防护林风洞试验模型几何缩尺比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林木和风洞截面的尺寸,阻塞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下;考虑到林木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振动会进一步影响周围流场,模型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几何相似,还要加强对动力相似的考虑;在防护林风洞试验来流模拟及周围风速测定中,在平均风速的基础上,应加强对脉动风速统计特性的考虑;当采用天平测定林木气动力系数时,应结合林木风洞模型自身频率确定采样频率,避免2个频率过于接近造成结果失真。  相似文献   
428.
为了鉴定玉米基因组中组蛋白编码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规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基因组中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系统性鉴定和分析,利用同源性分析鉴定玉米组蛋白编码基因,利用保守结构域分析对组蛋白进行结构域鉴定,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对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基因组中存在16个H2A,13个H2B,12个H3,9个H4和4个H1;对蛋白结构分析时发现玉米组蛋白保守结构域的数量和序列在同一亚族中高度保守,并且在不同物种中也非常保守;对玉米组蛋白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进行分析,发现玉米组蛋白编码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数据分析,发现组蛋白编码基因在不同胁迫下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全基因组层面对玉米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系统性鉴定和分析,明确了玉米中组蛋白的编码基因,揭示了组蛋白编码基因在玉米不同组织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其功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猪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144头(10.11±0.03)kg、体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加入0.1%、0.2%、0.3%杜仲叶提取物,至平均体重约为115 kg结束。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有提高生长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05相似文献   
430.
为提高宁夏桃园布局合理性及霜冻监测预测、评估和防御能力,以‘华玉’和‘瑞光39号’桃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霜冻试验箱模拟低温环境,于2022年4—5月开展霜冻原位试验,于盛花期、豆果期和幼果期各设置4个处理温度,分别持续0.5 h,以自然状态下的花朵和幼果为对照,跟踪调查不同低温处理下2个桃品种各发育期的受冻率,并结合室内显微观测及过冷却点,最终确定宁夏2个桃品种花(幼果)的霜冻等级指标。原位霜冻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果树受冻害温度可能略高于其过冷却点。桃不同发育期霜冻指标有显著差异,桃抗冻能力开花期>豆果期>幼果期。不同品种抗冻能力差异显著,开花期‘瑞光39号’与‘华玉’抗冻能力基本相当,但豆果期和幼果期其抗冻能力明显弱于‘华玉’。‘华玉’豆果在-1.10℃时轻度受冻,在-2.68℃重度受冻,而‘瑞光39号’在-0.96℃时轻度受冻,低于-2.16℃低温时重度受冻。‘华玉’幼果在-1.75~-0.48℃轻度受冻,低于-2.40℃则重度受冻;‘瑞光39号’幼果在温度达到-0.52℃时轻度受冻,遇-1.41℃低温则遭受重度受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