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不同盐度驯化模式对施氏鲟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逐步增盐法(IG)、阶段增盐法(IT)及盐度突变法(is)3种不同的驯化模式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进行盐度驯化,对3种模式下的特定生长率(SGR)、生长效率(GE)、摄食率(FR)及食物转化率(FCR)进行统计,并与对照组(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驯化方法对于施氏鲟的成活率具有较大影响,3种不同驯化模式下的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IT(100%)、IS(93.33%)、IG(85%),各盐度驯化组死亡个体规格均较小。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盐度驯化各组在SGR、GE方面均低于对照组,IS组和IG组SGR与C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T组显著(P〉0.05)低于CT组。IG、IS、IT组与CT组相比,摄食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IG、IT、IS各组FCR均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FCR与IG、IS组没有显著差异,与I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为,尽管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IG及IS方法的驯化,施氏鲟在25盐度下仍然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2.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海洋渔业》2006,28(3):185-189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骨骼畸形和体型正常的人工养殖史氏鲟脊椎、骨板、鳍条、鳃、肝脏、肾脏、肌肉中锰、铜、铁、镉、铅、锌等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分布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畸形和正常史氏鲟身体各部位中重金属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金属积累不是造成人工养殖史氏鲟畸形的主要原因。畸形和正常人工养殖史氏鲟体内重金属的分布和积累规律基本一致,锰和铅主要分布在脊椎、骨板、鳍条和鳃等骨化组织中;铁和铜在体内主要蓄积在肝脏中;锌和镉在体内的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63.
抗冻剂对日本鳗鲡精子活力及运动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精子稀释液(0.5%氯化钠+0.25%氯化钾+0.25%葡萄糖)分别配制4%、8%、12%、16%、20%、24%的二甲亚砜(DMSO)、甘油(Glycerol)、1,2-丙二醇(1,2-Propanediol)、乙二醇(Ethyleneglycol)四种抗冻剂,对日本鳗鲡精子进行激活处理,观察记录精子在不同浓度抗冻剂中的活力和5种运动(激烈运动、快速运动、慢速运动、摆动、死亡)时间。结果表明:4%~24%的四种抗冻剂都可以激活日本鳗鲡精子,其中二甲亚砜浓度为12%时,精子活力最高,平均可达到78.3%;甘油浓度为8%时,精子活力最高,平均可达到72.8%;12%的1,2-丙二醇和乙二醇激活精子后,精子活力都可以达到最高,分别是47.6%和57.8%。日本鳗鲡精子在8%的二甲亚砜、8%的甘油、8%的1,2-丙二醇和8%的乙二醇中,激烈运动时间均为最长,分别为11.8 s、11.1 s、6.0 s和2.9 s;用8%的甘油、16%的二甲亚砜、16%的1,2-丙二醇和12%的乙二醇激活日本鳗鲡精子后,精子存活时间均最长,分别达到154.6 s、45 s、20 s和34 s。与其它几种抗冻剂相比,8%的甘油能显著延长日本鳗鲡精子的寿命。四种抗冻剂对日本鳗鲡精子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处理后精子的活力和寿命均降低。  相似文献   
64.
为筛选出刀鲚种质生化遗传标记,并从细胞遗传与生化遗传层面丰富刀鲚(Coilia nasus)的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刀鲚鳃丝细胞为材料,进行短期离体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并采用PAGE电泳法对刀鲚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肌肉、鳃6种组织进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比较不同组织及不同群体间LDH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5.
人工养殖施氏鲟和小体鲟精浆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和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的精浆中7种微量元素(K、Na、Mg、Zn、Cu、Fe、Mn)的含量。施氏鲟分别取自宜昌和荆州,小体鲟取自宜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类和产地的鲟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有差异,其中2条不同产地施氏鲟精浆Zn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氏鲟和小体鲟精浆Na、K含量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有很大差异,在2种鲟精浆中Na与K浓度之比为10~14。  相似文献   
66.
渔业增殖工作包括重点保护增殖底栖杂食性鱼类,合理控制利用凶猛鱼类,移植引进鱼类新品种以及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等综合措施.总渔获量由1985年的250吨,增至1990年的881吨.底栖杂食性鱼类由占渔获物总量的29.1%上升为46.1%,肉食性凶猛鱼类由62.5%降至34.8%。移植入库的太湖新银鱼已能在库中自行繁衍。  相似文献   
67.
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4个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A号玻璃化液的耐受性和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不同,其中卵裂期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较差(20~30 min),前无节幼体期和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适应时间较长(40~60 min);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各个时期的胚胎成活率逐渐下降。中华绒螯蟹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0.25mol/L的蔗糖分别洗脱5、10、15、20 min后,胚胎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40 min,快速解冻后用0.25 mol/L的蔗糖洗脱10 min,有8个胚胎成活,成活率为(9.3±2.5)%,胚胎培养至第4天死亡;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35 min,经相同浓度的蔗糖洗脱相同的时间,有7个胚胎成活,成活率(11.3±3.6)%,培养至第6天时,1个胚胎孵化出膜,出膜胚胎成活1d后死亡。  相似文献   
68.
利用2010年2月~2012年5月从江苏启东、福建东山、海南海口、广东湛江和台湾沿海海域采集到的192 ind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标本,取3对耳石,并以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面积、周长、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密度等指标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研究多鳞四指马(鱼友)的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都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前缘开阔,后缘窄且闭合。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叉长较短的样品,耳石呈瓜子状,边缘规则;叉长较长的样品,矢耳石呈狭长叶片状,边缘有较多波浪形突起。矢耳石形态特征比较显示: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在形态上更接近鲈形目鱼类耳石形态,这支持将多鳞四指马(鱼友)归为鲈形目鱼类。矢耳石平均密度为0.80 mg·mm-3,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70,成形系数为0.58,耳石长是叉长的2.82%~3.42%,重量占体重的0.06‰~0.59‰。矢耳石度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其叉长、体重的变异系数,矢耳石形态的稳定性高于其身体形态的稳定性。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与叉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与宽符合幂函数关系。密度、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耳石长占叉长比、耳石重占体重比等参数可以作为表征参数,来衡量多鳞四指马(鱼友)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9.
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与养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长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两个亲蟹群体的38个形态指标。结果显示,通过两个群体雌蟹与雄蟹的逐步判别分析,均筛选获得5个主要因子,分别对其建立了判别公式,雌蟹与雄蟹的平均拟合率分别为94%与92%,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雌蟹与雄蟹的判别率均高于养殖群体。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之间有16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其中有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差异系数值范围为0.294~0.614。两个群体的雌蟹间有11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而雄蟹间为12个。外额齿间距和第4步足指节长度跟壳宽的比值是判别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两个最主要形态参数。  相似文献   
70.
盐度升高对中华绒螯蟹几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逐步增盐法, 结合生物酶学测定, 研究了从淡水升高盐度到 7、14、21、28和35对二秋龄雌、雄中华绒螯蟹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盐度的升高, 中华绒螯蟹的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逐渐降低; AKP活性先略升高, 而后逐渐降低; 与雄蟹的PO活力逐渐降低相比, 雌蟹的PO活力先降低, 当盐度高于21后维持稳定水平; SOD活性先略降低, 盐度高于21被激活。除SOD外, 雌蟹血清各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研究结果表明, 盐度接近或超过28将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3种免疫酶的活性及总蛋白和氧合血蓝蛋白的含量, 进而影响其免疫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