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影响胚状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甘蓝的19个基因型为试材,对影响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形成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植株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发生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不同材料之间的诱导频率差异显著;两种激素以不添加6-BA和NAA或只添加6-BA 0.05 mg/L为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适激素浓度;高温处理能显著提高小孢子培养的出胚率,供试材料经33℃热激处理后出胚率最高,出胚率高达6.10胚/蕾。  相似文献   
92.
分别用-80℃冷冻、常温硅胶干燥法、冻干、临界点干燥等4种方法对白芨花粉的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扫描电镜对白芨花粉及其种子的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结果表明:以临界点干燥法的效果最好;白芨花粉块由4个花粉团组成,无明显对称性,花粉外壁表面有波状饰纹,未见明显的萌发孔。白芨果实为蒴果,腹裂,种子极其微小,每果中含有数万粒种子。自然光线下,种子淡黄色,呈纺锤形,两端大小不等,种皮Ⅰ级纹饰为多皱纹,不规则突起。本研究可为白芨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白芨的濒危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甘蓝小孢子供体植株的株龄、栽培环境以及环境温度对胚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甘蓝小孢子胚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12个甘蓝品种为试材,从露地栽培的成株与半成株,栽培于温室与露地的同一品种成株及温室栽培采用24,28,32℃处理的甘蓝成株上采摘花蕾,分析其游离小孢子的胚产量,比较3种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的影响。【结果】甘蓝半成株花蕾品质优于成株,其花蕾小孢子胚产量为16.8~30.3胚/蕾,高出成株9.6~18.7胚/蕾;温室栽培有利于甘蓝植株生长,其胚产量为3.27~33.84胚/蕾,比露地栽培高0.69~15.16胚/蕾;温室最高气温28℃处理有利于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胚产量最高,为31.1胚/蕾。【结论】甘蓝半成株于温室28℃下生长时,其花蕾小孢子能够获得较高的胚产量。  相似文献   
94.
秋抗甘蓝利用H7321-142和K731-333两个自交不亲和系作亲交而成,为秋冬甘蓝晚熟品种。1991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各审定委员会审定。表现高抗病毒病和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定植到收获100d左右,亩产量5500-6400kg,比秋丰和晚丰甘增产15%以上。  相似文献   
95.
以甘蓝F1游离小孢子1个胚状体再生植株自交后代分离出DH12-8-Z型和DH12-8-T型2个变异株群为材料,分析2个株群在幼苗期、莲座期、结球期的植株形态,叶片组织结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形态特征上DH12-8-T型植株比DH12-8-Z型植株幼苗矮小、叶片多、叶柄短缩、节间距小、叶片小而厚、边缘翻卷呈"托盘型";结球植株矮小、外叶簇生严重、叶片褶皱、叶中脉变粗、叶色灰绿、叶球小且紧实。(2)相比DH12-8-T型植株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浓度较低;幼苗叶片组织表皮细胞较小且排列整齐紧凑,海绵组织多呈椭圆或近椭圆形,细胞明显较大,叶脉中维管束组织发达,特别是木质部导管明显粗且多。(3)DH12-8-T型植株比DH12-8-Z型植株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及POD和CAT活性均较高;莲座期SOD活性较低,莲座期和结球期MDA质量摩尔浓度较低。研究表明,DH12-8-Z型植株和DH12-8-T型植株在形态和生理生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可能是基因型不同的植株群体。  相似文献   
96.
甘蓝一代杂种优势苗期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5个杂种F1代及其亲本苗期4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表明,杂种F1代全磷含量、vC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分别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除vC外,这些生理指标与叶球成熟期的产量和抗病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表现,杂种F1代苗期的酶谱为单一亲本型,属于优势酶谱,能反映杂种优势的强弱。全磷、叶绿素和POD同工酶可作为甘蓝产量和抗病性杂种优势苗期早期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
优质甘蓝三抗抗源J8806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陕西、北京、四川、黑龙江等4个区域不同致病力的毒原和菌原,以品质优良的自交系为材料,筛选采用了室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和结合自然诱发鉴定筛选方法.经过对材料反复筛选鉴定后育成了优质甘蓝对TuMV、Br和CMV 3种病害高抗自交系J8806(抗源).品种选育利用优质J8806抗源为亲本与其他5个优良抗病自交系杂交,育成了优质抗病符合育种目标的2个组合J8806×H13和J8806×H21,其中J8806×H13定名秦甘60.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扩繁南瓜双单倍体植株的技术,以扩大双单倍体植株的数量,提高其育种效率。【方法】以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1.0,4.0 mg/L)和NAA(0.05,0.1,0.2,0.5,1.0 mg/L),筛选最佳组合;在此基础上,继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2,4-D(0.5,1.0,1.5,2.0 mg/L),筛选3种激素的最佳组合。在MS+6-BA 4.0 mg/L+NAA 0.2 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研究其对不同苗龄子叶的诱导效果。将不定芽接种在含不同质量浓度NAA (0.05, 0.1, 0.2, 0.5 mg/L)的MS生根培养基上,比较生根率和根系生长势。【结果】在诱芽培养基中,添加2种激素时,以6-BA 4.0 mg/L+NAA 0.2 mg/L的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为66.67%,分化系数为3.89;添加3种激素时,以6-BA 4.0 mg/L+NAA 0.2 mg/L+2,4-D 1.5 mg/L的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80.95%,分化系数为4.12。当子叶展开后苗龄为3 d时,不定芽诱导率相对较大,为77.42%。不定芽在MS+0.1 mg/L NAA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根系生长健壮,生根率达100%。【结论】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离体再生的适宜激素质量浓度组合为MS+6-BA 4.0 mg/L+NAA 0.2 mg/L+2,4-D 1.5 mg/L;以展开后3 d苗龄的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好;MS+0.1 mg/L NAA是不定芽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99.
甘蓝小孢子培养中花蕾长度与细胞单核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杂种一代品种抽薹植株初花期的花蕾为供体材料,通过镜检观察得出,在甘蓝植株1次分枝花序上花蕾肉眼可见间隔为5d时,花粉小孢子形状呈现在不明显的三裂形与正圆形间,细胞发育正处在单核靠边时期;花蕾生长的长度为4.50~5.49mm,花粉细胞发育所处的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平均所占比例为76%。采用NLN-14培养基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孢子诱导培养,可见所选花蕾的小孢子多数发育处在单核靠边期,小孢子离体培养容易诱导出胚状体。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Ogura胞质甘蓝雄性不育系CMS158及其保持系B158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发育有明显差异,不育系CMS158小孢子败育时期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至单核花粉期,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挤压小孢子,导致小孢子相互粘连,不能形成正常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