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53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转Bt基因抗虫棉产量器官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及其轮回亲本中棉所16优势部位棉铃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比较了铃壳、纤维和种子之间的蔗糖、还原糖、酸性转化酶和ATP酶的差异,并结合这些部位的物质积累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Bt棉棉铃的发育特征,着重探讨了Bt棉和常规棉的种子、纤维及铃壳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以此丰富Bt棉的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2.
乙烯利和氮肥对玉米基部节间性状和抗折断力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为玉米材料,在华北平原研究了乙烯利(0和180g/hm2)和氮肥水平(施氮量0、150、225和300kg/hm2)对玉米节间形态性状、化学成分和抗折断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显著提高基部节间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单位节间长度干重和抗折断力,显著降低节间长度和干重。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基部节间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干重、单位节间长度干重和抗折断力,但是N225和N300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乙烯利和氮肥均能显著提高各时期基部节间全氮含量。喷施乙烯利降低了成熟期基部节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基部节间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呈下降趋势。乙烯利和氮肥对2012年的节间直径、节间长度、干重和单位节间长度干重有互作效应,对成熟期节间全氮、半纤维素和纤维含量有互作效应。相关性分析可得,抗折断力与节间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单位节间长度干重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节间长度、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氮肥施用225kg/hm2的基础上配合拔节期喷施180g/hm2乙烯利可以塑造粗壮矮短的基部节间,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33.
人均耕地不足是我国种植业最根本的资源制约,农业技术的最大课题就是寻求耕地不足的技术替代。化控栽培工程是化控措施与传统技术相互配合而诱变出的新的技术组合,对作物生长发育可以进行外部条件加内部激素水平的双重调控,从而为农业栽培展示了夺取更高单产的极大可能。8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作物化学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已取得多项进展。本文讨论了化控在修饰良种、革新传统栽培技术和建立定向诱导的模式栽培等方面的意义,指出化控栽培工程在实现多熟复种制的高产稳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加强作物化控栽培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要点。  相似文献   
134.
DPC效应的定向、定量诱导及其在棉花丰产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0—1982三年的试验,提出了 DPC 对棉花生育的效应应分为基本效应和复合效应两类。主要的基本效应是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调整光合产物分配的方向与数量。提出了定量定位诱导基本效应的原则和经验参数,也提出了诱导复合效应的原则,以及从塑造理想株型、生育进程和田间结构,获得较佳的棉铃时空分布以夺得丰产的原理。结合我国棉花生产特点,提出了 DPC 的使用要领。正确使用 DPC,皮棉产量平均可增加12.5%左右。  相似文献   
135.
冷藏期间板栗胚内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了冷茂期间板栗内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未萌动,萌动和发芽的板栗胚内ABA含量依次降低,而CTKs含量依次升高。-2℃下冷藏过程中,板栗胚内ABA,LAA和CTKs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变化。150~Gy^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虽使板栗胚内激素含量表现出差异,但并未改变ABA/(CTKs+IAA)的比值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的趋势。CO2处理时间的长短对板栗  相似文献   
136.
1989~1990年,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12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应用 NAA 浸种和移栽浸根对幼苗侧根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处理均能促进侧根的发生,子叶期移栽的幼苗表现出较强的生根能力。NAA 处理提高了幼根中 IAA、CTK 和 GA_3含量及 IAA/CTK 和 IAA/GA_3氧的值,抑制了根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棉酚含量,并增强了多酚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7.
本实验首次采用活体示踪动态测量和定期取样测定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通过叶室14CO2同化法饲喂小麦第一茎生叶(592KB1/株)后6-苄氨基嘌呤(6-BA0.05g·L-1)和乙烯利(ETH0.5g·L-1),处理饲喂叶对14C同化物输出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活体示踪动态测量结果表明叶片中同化物的输出有线性(快速)和非线性(慢速)两个过程。饲喂后4h内为快速期,5~18h输出速率稳定在2%~3%/h,以后输出缓慢,48h后基本上不再输出。6-BA和ETH处理未改变叶片中’‘C同化物输出的大体趋势,但6BA延缓了快速期’‘C同化物的输出,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8.
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人工抗原的光谱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人工抗原的光谱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人工抗原的紫外光谱图与栽体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光谱相比均发生变化;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半抗原与BSA的结合比约为5:1;甘草酸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139.
在水稻(Dryza sativa L.)籽粒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在抽穗后第3天达到高峰;脱落酸(ABA)则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在抽穗后第7天,第二次在抽穗后第26天之后;而乙烯则在抽穗后第13天之前保持较高的水平。多效唑处理均提高了籽粒的细胞分裂素和ABA 含量。在一般情况下,多效唑处理减少稻穗的乙烯释放。另外,多效唑处理提高稻米的氨基酸总含量20%~30%,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0.
1989~1990年,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12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应用 DPC 浸种和移栽时浸根对幼苗侧根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处理均能促进侧根的发生。DPC 处理提高了根中 IAA、CTK 的含量、GA_3的含量也受到调节。IAA/CTK 和IAA/GA_3的值增高。DPC 处理抑制了根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了棉酚的含量,并增加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作者认为棉花应用 DPC 200ppm 溶液浸种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