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益生菌FGM株发酵黄芪后,产物粗多糖得率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高FGM株发酵黄芪转化多糖的稳定性,本试验将连续传代的FGM株种子液接种黄芪进行液体发酵,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发酵前、后的细菌总数和发酵后黄芪多糖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在多次连续传代后会产生菌种退化现象,发酵产物中多糖含量与种子液细菌总数呈极显著相关(P=0.007),其中第4代种子液发酵黄芪转化多糖的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52.
通过分析胎衣不下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奶牛胎衣不下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产犊后立即无菌采集47头奶牛血液,其中25头为胎衣正常排出奶牛,22头为胎衣不下奶牛;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16项血清生化指标被聚类成3个主成分,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临床采集样品的分类结果一致;与胎衣正常排出奶牛相比,胎衣不下奶牛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表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别胎衣不下奶牛血清和胎衣正常排出奶牛血清,因此可以通过此方法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生进行提前诊断;还表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不仅与蛋白质代谢、离子代谢和肌肉代谢紊乱有关,而且肝脏和肾脏的机能损伤也可能导致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53.
为确定益生菌FGM发酵黄芪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本试验以发酵黄芪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的提取参数进行优化,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发酵黄芪多糖的含量影响显著,并且两两因素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影响发酵黄芪多糖提取含量的工艺因素按主次顺序排列为:料液比 > 提取温度 > 提取时间;乳酸菌发酵黄芪液多糖提取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65 min、提取温度80℃、料液比为1:9,在此条件下,发酵黄芪多糖的含量为6.72 mg/mL。试验证明该工艺可行,可为新兽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黄芪药物资源的利用往往仅限于黄芪的根部,而黄芪茎、叶却被大量废弃,造成了药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试验旨在采用益生菌发酵黄芪,研究黄芪根、茎、叶中黄酮类、皂苷类及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以期高效利用黄芪。采用从鸡肠道分离保存的一株益生菌(FGM),用于发酵黄芪的根、茎、叶。结果显示,经FGM发酵后,黄芪根、一年生茎、两年生茎、一年生叶、两年生叶中粗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77.46%、227.27%、207.11%、170.61%、182.28%;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55.67%、33.68%、30.04%、-8.17%、-6.57%;总皂苷含量分别提高68.50%、55.91%、55.71%、40.93%、46.13%。以上结果表明,利用益生菌发酵可使黄芪各部位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提高,这对高效利用黄芪、进一步开发传统中药资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旨在分析益生菌FGM在黄芪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动态,为阐述其作用机理奠定基础。采用平板计数法对益生菌FGM在黄芪发酵中的生长动态进行检测,同源克隆法克隆糖酵解途径中的限速酶葡萄糖激酶glcK基因序列,并运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黄芪发酵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得到glcK基因一段382 bp的片段(GenBank登录号JX976291),其序列一致性为83%~8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FGM发酵6 h内,glcK基因表达上调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至对数期后期6 h表达水平达到最高(4.63倍);稳定期初期8 h时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10 h至发酵结束基因表达下调。可见:在黄芪发酵6 h内FGM处于对数生长期,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代谢产生ATP供细菌生长代谢利用,10 h后开始进入稳定期并进行次级代谢。  相似文献   
56.
为了评价FGM发酵黄芪液的安全性,本实验用FGM菌发酵黄芪液及其发酵菌株FGM菌悬液经口灌胃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试验分为FGM活菌组(FGM)、FGM发酵液组(FAL)、阴性对照组(NG),分别连续灌胃3 d,每天2次,7 d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结果显示,试验各组小鼠无中毒反应和死亡。依据小鼠一般体征评价,各组试验小鼠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可判定为Ⅰ级。解剖小鼠后,脏器未发现病变;FGM组、FAL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血液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切片显微观察,各组小鼠无明显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FGM菌株及其发酵黄芪液饲喂小鼠,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7.
蛹草又名蛹虫草、北虫草,具有补精益髓、润肺补肾和止血化痰的功效。蛹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虫草真菌,药食两用部位主要为子实体。蛹草资源丰富,具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已逐渐成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其研究与开发也取得了进展。研究发现蛹草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蛹草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类胡萝卜素、凝集素、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虫草素和虫草多糖。蛹草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目前,蛹草已广泛地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保健品,但蛹草各种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调节巨噬细胞的活化是增强畜禽免疫力的有效方法。黄芪多糖(APS)作为免疫增强剂,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有关其对家禽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用APS诱导鸡巨噬细胞HD11 12 h,评价其对HD11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用台盼蓝检测细胞的活率;采用Griess试剂法检测细胞中NO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细胞因子、TLRs和NF-κB p6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25~400μg/mL APS对鸡巨噬细胞HD11无毒性作用,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且APS组(除400μg/mL)与LPS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CK-8检测显示,50~200μg/mL APS能显著提高细胞中NO含量(P<0.05)及炎性因子IL-8和IL-10转录水平(P<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00μg/mL APS还能显著提高炎性因子IL-1β和IL-6转录水平(P<0.05),但均对TNF-α无显著性影响(P>0.05)。此外,50~200μg/mL APS对TLR2基因表达有显著的抑制...  相似文献   
59.
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御屏障,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通过药物或饲料添加剂激发畜禽天然免疫防御功能,从而最大程度地诱导机体保护性机制和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损伤,已成为应对当下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肆虐、抗生素耐药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之一。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一类生物大分子成分,是免疫活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应激、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提高幼龄动物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增强多种疫苗的保护效力及生长性能,因而其对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受产地、提取纯化方法及复杂化学结构的影响,对APS活性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者介绍了APS现有的提取技术及存在的单糖组分,重点阐述了其对天然免疫主要效应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功能、炎症因子表达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对巨噬细胞相关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干预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APS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其在畜禽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