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7篇
  17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天葵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古代中医多用其治疗痈肿疔疮、乳痈、瘰疬、痔疮、咳嗽、癫痫、毒蛇咬伤、急性乳腺炎。天葵子为毛茛科植物,别名紫背天葵、千年老鼠屎、小乌头、旱铜钱草。其药物成分主要储存在块根内。块根灰黑色,略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天葵子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区的丘陵或低山林下、草丛、沟边等阴湿处。  相似文献   
132.
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_(30)、CF40和CF_(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 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_(30)次之,CF_(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F_(30)次之,而CF_(5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4NH+-N、2NO--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CF_(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dyticus)、需钠弧菌(V.natriegen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_(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刺参苗种培育工艺的优化及刺参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3.
2010—2013年在昆虫病原线虫调查中,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园采集土样,利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诱集,获得1个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华农种群HN)。该线虫雌虫的形态符合Oscheius myriophila的原始描述,测量值中除虫体宽度(70~123 vs 57~70 μm)和口腔宽度(5~8 vs 4.5 μm)更宽、尾更长(138~188 vs 108~135 μm)外,其余特征值均在该种原始描述的范围内;用HN种群的18S和28S r DNA序列进行Blast搜寻和比对,结果表明该种群18S序列与GenBank中的O.myriophila(AY602176)的相似度高达99%(1512/1514=99%),28S序列与O.myriophila(U81588)的相似度达100%(609/609=100%)。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HN与Gen Bank中的多个O.myriophila种群以高置信度聚在相同的Insectivorus 支系。综合形态学和18S和28S rDNA序列特征,确定华农种群HN为Oscheius myriophila。  相似文献   
134.
产学研结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打造产学研结合平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做法,如以制度和机制规范产学研合作、建设科研协作示范基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示范推广体系等,并分析了产学研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地理坐标和多重加密的农产品追溯编码设计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统一的追溯码是实现农产品溯源的基础,该文设计了一种由产地位置码、产品码、生产日期码、认证类型码等部分组成的农产品追溯码,其中位置码采用经纬度坐标,并根据中国经纬度跨度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6大区域,通过编码换算将13位的经纬度产地位置码转换为10位的相对位置码和1位位置标识码;分别对生产日期码、产品码进行转换,转换后的生产日期码变为3位相对日期码和1位时间标识码,变换后的产品码为5位;将位置标识码、时间标识码和认证类型码进行排列组合生成验证码。此编码码长较短、便于输入,加密性较强,应用此编码进行农产品溯源可实现在脱离数据库的情况下追溯出产地位置、生产日期、认证类型等与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36.
松花江流域1956—2014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嫩江的尼尔基、大赉断面,第二松花江的丰满水库、扶余断面,松花江干流的哈尔滨和佳木斯断面等6个干流水文站,以及洮儿河的镇西断面、霍林河的白云胡硕断面等2个支流水文站的1956—2014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法分析了松花江流域主要干支流1956—2014年径流量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干支流的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经常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情况,尤其是支流洮儿河和霍林河径流极值比非常大。松花江流域干支流径流量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嫩江、松花江干流、洮儿河和霍林河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而第二松花江径流量下降趋势相对不显著。嫩江的突变点有两个,主要集中在1963和1991年;第二松花江没有突变点;松花江干流有两个突变点,分别是1967和1990年左右;洮儿河的突变点为1971和1995年;霍林河的突变点为1964年。松花江流域干支流研究水文站点的突变点均为减小突变。  相似文献   
137.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8.
以适合鲜食嫩果的‘樟树港’辣椒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形状、硬度、组织结构、主要营养成分及细胞壁物质、风味物质的变化,并对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明确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坐果到转色期,果实纵径、横径、单果质量、果肉厚度、硬度和角质层厚度呈上升趋势;果肉细胞层数基本稳定,薄壁细胞体积增大导致果肉增厚;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果实发育呈“U”形变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总果胶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开花后15d含量最低;辣椒素含量在发育前期增加迅速。果实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出158种挥发性成分,以萜类、酯类、杂环化合物、烃类、酮类、醇类、醛类为主,开花后10~25 d萜类、酯类、烃类、酮类、醛类化合物增加。嫩果期果实口感优良的原因主要为果实硬度小、角质层薄、辣度适中、纤维素和总果胶含量低,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多。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是影响‘樟树港’辣椒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9.
以栽培种长农35和通过纯系育种选自其同质群体的长生07品系(种)为材料,以101对引物对试样DNA进行筛选获取在两者间存在多态性的SSR。通过检测发现,共有5个SSR标记在长农35和长生07品系间存在多态性,且分属3个连锁群(Link group)。结合试材形态学变异,遗传差异程度非自然变异可以解释。得以推定,长生07品系可能来源于长农35群体中个体与其它种群的异交组合,也可能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继代的不同谱系,或来自长农35剩余变异在定向选择压力下的遗传漂变,传统认为的长生07品系来自长农35自然变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相似文献   
14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文章在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加强科研机制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主要做法与取得的主要成效,从加强规划引领、提升科技供给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做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