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8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2篇
  30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E/gI蛋白,建立PR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将含有PRV gE、gI基因的质粒pFastBacdual-GP67-gE/gI转化至宿主菌,经位点特异性重组和蓝白斑筛选后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gE/gI,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采用悬浮的Sf9细胞进行发酵并纯化产物,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镍柱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结果显示,重组杆粒在4800 bp处克隆出预期大小的条带,表示重组杆粒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表明,在50 ku和65 ku处出现预期大小的条带,能与PR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反应,不与PRV gE/gI缺失疫苗免疫血清反应。结果表明gE/gI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PRV抗体快速检测及区分PRV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73.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duplex Real-time PCR assay for detecting both duck tembusu virus (DTMUV) and duck plague virus (DPV).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DTMUV E gene and DPV UL6 gene in GenBank, two sets of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for DTMUV and DPV along with two TaqMan probes were designed. The duplex Real-time PCR assay was developed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validation of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repetitiveness of the metho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 were both 100 template copies for DTMUV and DPV. There was no specific bands of the same sizes were amplified from other duck pathogens, such as duck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duck hepatitis virus,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duck circovirus, H9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 egg drop syndrome virus. This duplex Real-time RT-PCR assay is a sensitive, quick, specific and quantitative test for detection of DTMUV and DPV, and will be useful for the control of these viruses in ducks.  相似文献   
74.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海藻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将840只平均体重为(58.01±0.67)g的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2只鸡。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1.5%、2.5%和3.5%海藻,试验共开展42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5%海藻组42 d肉鸡体重显著提高1.39%(P<0.05),但22~42 d采食量及1~42 d料重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19%和4.80%(P<0.05)。3.5%海藻组22~42 d肉鸡料重比较对照组和1.5%海藻组分别显著降低7.2%和5.69%(P<0.05)。对照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显著高于3.5%海藻组(P<0.05),同时,对照组和1.5%海藻组血清总脂浓度较3.5%海藻组分别显著提高11.86%和7.73%(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0.78%、12.49%和11.89%(P<0.05)。与对照组相比,1.5%~3.5%海藻组42 d肉鸡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滴度分别显著提高20.63%、15.61%和18.52%(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抗体滴度,1~42 d肉鸡日粮中海藻适宜的添加水平为3.5%。 [关键词]海藻|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性能  相似文献   
75.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76.
立支柱是树木栽培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树木相比,樱花独特的根系结构使立支柱显得尤为重要。一、立支柱的时期贯穿于樱花的整个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77.
【目的】深入了解2株广西鹅源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NDV)的病原学特征,为NDV流行分布的系统监测和新城疫(ND)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株广西鹅源基因XII型NDV(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进行病毒噬斑纯化,通过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分析F蛋白和HN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的差异位点,并基于F基因全长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经过DF-1细胞4个代次噬斑纯化可获得2株分离株的纯化株,对应的MDT分别为54和48 h,ICPI均为1.65。2株分离株的基因组长度均为15192 nt,其3'端引导序列为55 nt,5'端尾随序列为114 nt;基于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基因XII型NDV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株(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均属于基因XIIb亚型,与我国广东分离株属于同一基因亚型,且我国2010年的分离株、2011年的分离株及2017年后的分离株分别形成3个小分支。2株分离株的F蛋白裂解位点均为112RRQKRF117,与南美分离株(XIIa亚型)和越南分离株(XIId亚型)相比,在信号肽区域、融合肽区域、七肽重复区和跨膜区共有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其中2个氨基酸差异位点(19I→V和294N→S)是广西分离株所特有。2株分离株的HN蛋白跨膜区及抗原中和区氨基酸序列与我国广东分离株均一致,与南美分离株(XIIa亚型)相比存在7个氨基酸差异位点(27V→I、28A→S、34V→I、41A→T、42V→A、263K→R和347E→D)。【结论】我国分离株(XIIb亚型)与南美分离株(XIIa亚型)和越南分离株(XIId亚型)在F蛋白和HN蛋白的氨基酸差异可能与其对鸡群的致病力差异有关。此外,基因XII型NDV一直处于不断进化中,而需持续监测该基因型NDV的流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估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的成效,为评估无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无定河流域2000-2013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与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1) 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增长率3.39%/a,远高于1999-200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增长率0.99%/a,且植被覆盖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其中有2次持续增长期.(2)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以明显增加趋势为主,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化区域仅占3.95%,“线状”分布于植被覆盖基数较好的河谷两岸.(3) 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植被累计固碳增加量1.96×107 t,相当于201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22.82%,累计固碳价值增加量2.36×1010元,相当于2010年陕西省GDP的2.33%.[结论]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与固碳持续增加,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79.
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建立了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以期为更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代谢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实验采集出生5d仔猪的背最长肌组织,Ⅱ型胶原酶消化2h后400目筛网过滤,然后1500r/min离心,沉淀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重悬后差速贴壁2h,弃去原有培养基,加入新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细胞经传代且完全融合48h后,在完全培养基中添加0.5m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1μmol/L地塞米松(DEX),10mg/L胰岛素(INS)进行诱导培养48h,再换以含10mg/L胰岛素的完全培养基培养48h,最后换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直至90%的细胞出现脂滴。培养结果:细胞贴壁生长,呈短梭状或棱形,经诱导培养后细胞充脂率高。经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及油红O脂肪染色法鉴定,证明是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普通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均检测到了脂联素基因的表达。本研究通过差速贴壁法成功培养了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通过诱导培养重现了其分化、成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0.
采用SPSS 13.0软件对京郊11个村庄20家农户的24 h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监测污水排放量的时间段提炼关键因子,并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对农户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揭示了在不同情况下污水排放的关键所在,进而为合理选择郊区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污水处理规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