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01.
本文根据中国四品种黄牛(秦川、晋南、鲁西和南阳牛)屠宰前测定的体尺和屠宰时测定的胴体体尺,分割牛肉肉块重量,采用计算机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与原理,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对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考证。结果表明,齐如山考释了华北地区苜蓿的方言,发现该地区常将苜蓿读为木须。据不完全考查,该区域近代大约有73个县(厅、地区)有苜蓿种植,其中以山东最多,达27个县,河北次之,达19个县,山西第三,达11个县,3个省占总数的78.0%。由于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种植,都形成了地方苜蓿品种,如晋南苜蓿、蔚县苜蓿、无棣苜蓿及淮阴苜蓿等。在华北地区为了发展苜蓿,政府也出台了若干项鼓励种植苜蓿的政策。苜蓿是华北及毗邻地区极好的饲草,常以花草的形式饲喂家畜,在苜蓿幼嫩时亦是很好的蔬菜。在近代盐碱地改良中,苜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山东和苏北盐垦区都有苜蓿种植。苜蓿是其主要播种形式,并注意到了播种床的精耕细作,本地区苜蓿一年刈割3次,用钐镰刈割。苜蓿种一次可使用10余年,但苜蓿怕积水。  相似文献   
103.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104.
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体内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含量(MDA)、电导率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年限敖汉苜蓿生理调节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其变化规律与生长年限间无明显的规律性;(2)研究的4项生理生化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敖汉苜蓿的生长状况;(3)相关分析表明,苜蓿草产量与Pro、CAT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r0.85),与MDA、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r0.85)。  相似文献   
105.
尖叶胡枝子和达乌里胡枝子地上生物量累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尖叶胡枝子和达乌里胡枝子地上生物量累积研究表明,2种胡枝子地上生物量积累过程划分为缓慢生长前期、快速生长期和缓慢生长后期3个阶段;2种胡枝子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近似于菱形,基部和顶部生物量小,而中部生物量大;从枝条结构变化看,尖叶胡枝子枝条以中细枝(直径Φ≤1.9 mm)为主,达乌里胡枝子则以粗中枝(Φ≥1.0 mm)为主;从枝条垂直分布结构来看,2种胡枝子最佳利用时期是在开花期到结实期之间。  相似文献   
106.
比较利用TRIZOL法和用TaKaRa的RNAiso Plus法,两种方法提取叶尔羌高原鳅肝胰脏总RNA的可行性,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及一步法RT-PCR验证,对提取所得RNA的完整性、纯度及浓度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RIZOL法获得的叶尔羌高原鳅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可以继续进行分子克隆试验。  相似文献   
107.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丽君  王波  辛晓平 《草地学报》2011,19(3):406-411
以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分别测定了生长1~5年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生长4年的各项指标为最高;土壤表层微生物碳、氮含量高于土层10~20 cm中的含量,土壤养分存在"表聚"现象;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10~20 cm土层,固氮菌占优势,真菌的数量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微生物碳与土壤速效钾(P<0.05,r=0.916)、微生物氮与速效磷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0.995)。  相似文献   
108.
无锡市稻田杂草发生规律与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水稻栽培方式的多样化,我市稻田杂草草相也趋于复杂,杂草发生呈现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危害重、不同类型田块间草害发生差异明显等特点。目前,稻田杂草的主要种类有稗草、千金子、游草、水莎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陌上菜、瓜皮草、鸭舌草、鳢肠、水蓼、水葱,步叶草和水竹节草、水花生等12科20多种杂草。其中危害较重、发生数量较多的有稗草、  相似文献   
109.
不同施药器械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机动弥雾机、手动喷雾机、大型喷雾机3种不同施药器械施药,对水稻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基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异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机动弥雾机、手动喷雾机、大型喷雾机对褐飞虱药后3d防效分别为36.59%、50.50%、71.74%,药后6d防效分别为1.48%、8.35%、29.40%;对纹枯病药后6d防效分别为30.6%、56.4%、36.7%,因此当主防褐飞虱等虫害时应尽量选用大型喷雾机喷雾.主防纹枯病等病害时以选用手动喷雾机为宜。  相似文献   
110.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