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综述了我国茶叶产业化的理论来源与内涵、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形式与经验、产业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中无机元素的研究报导在逐渐增多,并作出了不少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人们的极高重视。但红碎茶中无机元素的分析研究,尚未见系统报导。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出口红碎茶一、二、三、四套产品试样,共测定了8种(铁、锰、镁、钙、铜、锌、钠、钾)无机元素,16项(色素成分、茶汤汤色和茶汤乳色测色值、滋味  相似文献   
13.
茶园间种葡萄,能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掌握遮光度在40-50%以内、保持光照强度在20,000-40,000lux之间,对于调节某树芽叶特性、促进新梢发育、增加绿茶有效内含化学成分、提高成茶品质、有着显着的效果、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土地、有效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4.
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一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的形成与转化,从而形成沱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个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成熟叶片、嫩梢(正常芽和对夹叶)及不同器官(嫩梗、嫩叶)内6种元素(钙、镁、铁、锰、锌、铜)的含量及年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成熟叶片含钙量变化趋势是,3个品种的春叶及东湖早的夏叶均与叶龄呈负相关。政和大白茶、毛蟹的夏叶和3个品种的秋叶含量则与叶龄呈正相关。各品种叶片含镁量与叶龄呈2次曲线相关,而铁、锰、锌、铜元素的含量均与叶龄呈正相关。正常芽叶钙.镁.铁、锌,铜含量高于对夹叶,而含锰量则相反,对夹叶高于正常芽叶。嫩梗钙、镁含量高于嫩叶,而铁、锰、锌、铜的含量则有随季节不同交替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肖京子  徐仲溪 《茶叶通讯》2010,37(4):42-44,47
梅兰竹菊,迎霜竟放,傲雪独立,乃君中四子。绿(茶)青(茶)红(茶)黑(茶),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为茶中四语。本文探讨茶与花中四君子特点,深入发掘茶文化与花中四君子文化之间的联系,以他类文化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榆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人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商山与平地茶旧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索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人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高,制备的产品中相应的成分含量也高,同时产品成本低。  相似文献   
18.
我国植物学期刊学术水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12种植物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期刊数、扩散因子、即年指标、它引率、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论文地区分布数、平均引用率、普赖斯指数等11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沱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组分的高效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系统地分析了沱茶中的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并对主要组分进行了光谱扫描,就色素系统的内部比例与外形色泽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b+叶绿酸酯b)/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a+脱镁叶绿素a)能较合理地解释沱茶外形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相似文献   
20.
绿茶初制中各在制品的摊放对成茶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因人力、电力、机械紧张等原因,造成各工序的在制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摊放。摊放时间的长短,气温的高低,摊放的厚度以及摊放的季节都直接影响到内含成分的变化及成茶的品质。前人对鲜叶的摊放已有过一些研究报道,但都只是在一般经验基础上的概括。本研究就绿茶初制加工的特点,着重对鲜叶、杀青叶、揉捻叶、炒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