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7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辐射诱发家蚕雄核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krad ̄(60)Coγ射线照射家蚕雌蛹,羽化后与未照射雄蛾支配,产下卵在适当时期给予热刺激,诱导进入卵内的两个精子融合,发育成只表现父本性状的二倍体雄核发育雄蚕。连续实行单个雄蛾雄核发育继代,获得了类似自花授粉作物自体受精的单雄蛾雄核发育系,即近似纯合系。为研究和阐明家蚕的基因表达、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提供了新素材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62.
家蚕品种资源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为了减少每年对多化性家蚕品种的保育代数,减少劳动强度与保育成本,探讨了滞育激素对多化性品种蚕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的蚕蛹注射微量滞育激素(DH),可以使蚕蛾产下滞育卵,翌年解除滞育后,恢复无滞育期多化性状,且主要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都保持不变.滞育激素最佳注射时期为化蛹后24~ 86 h,蚕蛹注射DH的最佳剂量为2.0μg/个.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2~3个世代的人工饲料饲育,为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的保存提供了安全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抗BmNPV家蚕品种871N×872N在云南省的抗性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不同浓度BmNPV对2龄起蚕进行添毒饲养,调查试验种添毒后群体的发病情况和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该品种对BmNPV的LC50为108数量级,比对照种菁松×皓月的LC50高出2个数量级,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4.
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查明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水平 ,为微粒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对 138个保存的中系、日系、欧洲系统和多化性系统家蚕品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用ID50 指数表示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 ,ID50 指数最高的品种为最低品种的 18.9倍 ,大多数品种间的ID50 指数较为接近 ;经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 (Q测验 ) ,品种之间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品种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多数为抗性一般品种 ,少数是抗性较强或敏感品种 ,不同系统表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65.
家蚕染色体工程及其应用研究——Ⅳ.家蚕人工单性生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瑗  徐安英 《蚕业科学》1989,15(4):202-206
按张果(1952)的方法,用46℃水浴处理家蚕未受精卵18分钟,获得发育卵,进一步对30多个蚕品种和杂交种,对热处理卵的孵化、生长情况作了比较,发现蚕品种间热处理效果差异大。先后饲养近2万条热处理后代,全是雌蚕,标记基因证实它们的基因型和母本相同,在AcmaypoB(1973)的基础上,将热处理卵发育成雌蛾的未受精卵,再次用热处理继代成功,连续用这种方法继代,已获得几个雌蚕无性繁殖系(clonc),处理卵的孵化率逐代提高,蚕也一代比一代好养,按Stronnikov(1975)方法,用-11℃或-17℃冷冻30分钟,处理了30多个蚕品种或杂交种的未受精卵,获得一些雄蚕,用标记基因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是纯合体,进一步饲养这种雄蚕,用雄核发育方法继代成功。  相似文献   
66.
67.
华源×东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选育而成的家蚕春用耐氟新品种。该品种全龄在桑叶含氟量100m g/kg以上的条件下饲养发育正常,其它经济性状达到或超过实用品种水平,2005年7月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编号:BC01-2005)。华源×东升适合于长江、黄河流域及氟化物污染严重地区在春季和秋季均可使用。1选育经过华源×东升是以中系二化种827、日系二化种雪松和耐氟主基因的载体品种T6为育种亲本,应用杂交导入有用基因、回交改进品种缺陷、群体遗传和二项分布概率的理论,采用杂…  相似文献   
68.
浅谈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育种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民间选种,将野桑蚕驯化为家蚕,使茧层率大幅提高;二是在20世纪初由于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家蚕育种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显著提高,春用蚕品种茧层率高达25%,茧丝长达到1400m以上.同时还育成了许多特殊用途品种,如粗纤度、细纤度、限性、抗性、广食性等.但是如何在近期再将家蚕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提高一个档次却成了传统育种学家的难题.因为家蚕的很多性状,如体质、茧质、丝质和产卵量等都为多基因控制,而且诸多有利性状之间往往是负相关的,如果继续运用传统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很难取得大的突破.所幸的现代生物技术有了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农业科学的发展,也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契机.科学工作者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绘制了多种高密度的分子连锁图,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传统的按形态构建的遗传图,使育种家们从操作数量表现型逐步过渡到操作数量基因型,从经典育种水平步入到分子水平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9.
利用SSR标记对家蚕耐氟基因进行连锁定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家蚕耐氟品系T6和敏感品系733新组配正反交群体(733新×T6)×733新和733新×(733新×T6),分别记作BC1F和BC1M。基于雌性家蚕染色体不发生交换,用已构建的家蚕SSR连锁图上的标记对耐氟基因(dominant endurangce to fluoride,Def)进行了定位及连锁分析。在28个连锁群上都找到了多态标记,其中只有3个位于12连锁群上的SSR标记与耐氟基因连锁。根据第12连锁群上已有的微卫星序列,寻找其所在的Scaffold上的其它SSR位点,并设计引物,找到一个新的多态性SSR标记。BC1F群中的所有耐氟个体均表现出与(733新×T6)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敏感个体带型与亲本733新一致,均为纯合型,说明家蚕耐氟性状是由位于第12连锁群上单个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利用另一个群体BCM构建了耐氟基因的遗传连锁图。  相似文献   
70.
60份家蚕品种资源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