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调查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血清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病原学等检测手段,在山东省境内17家AA种鸡场进行检测.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平均抗原阳性率为1.87%;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2%和39.78%;双重及三重感染,MDV+ALV-J、MDV+REV、ALV-J+REV及MDV+ALV-J+REV感染率分别为1.12%、1.21%、3.92%和0.65%.对57羽疑似肿瘤病的病鸡检测显示:MDV、ALV-J和REV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47.37%和57.89%;MDV+ALV-J、MDV+REV和ALV-J+REV的双阳性率分别为1.75%、3.5%和19.3%;无三重感染.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病鸡体内既有各病毒引起的单纯肿瘤,也有双重肿瘤共存的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MDV、ALV-J和REV抗原阳性信号在病鸡中的比例分别为38.6%、54.39%和28.07%.PCR检测结果表明:MDV、ALV-J和REV的阳性率分别为43.86%、64.91%和33.33%;MDV+ALV-J、MDV+REV、ALV-J+REV和MDV+ALV-J+REV阳性率分别为15.79%、10.53%、12.28%和7.02%.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境内AA肉鸡群中仍存在较高的肿瘤性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52.
鸭坦布苏病毒(DTMUV)为新出现的病毒,主要引起鸭的产蛋量急剧下降.为评价真核表达DTMUV的E蛋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表面展示DTMUV JSXZ株E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V-DTMUV-E),将其感染昆虫细胞,从而将E蛋白展示在杆状病毒的表面,并对表达的重组E蛋白(rE)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进行研究.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rE能够在Sf9细胞中有效表达;并且呈可溶性表达.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并采用氢氧化铝乳化(0.1 μg/mL),分别以0.2 mL、0.4 mL和0.6 mL的剂量免疫雏鸭,通过ELISA抗体检测结果证明,rE可以诱导产生高水平的IgG血清抗体;MTT试验结果表明,rE能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其0.2 mL组免疫保护率为80%,0.4 mL和0.6 mL组保护率均为100%,而对照组雏鸭均表现为典型的DTMUV感染症状,其中4只死亡.以上研究结果为DTMUV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番鸭"花肝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番鸭"花肝病"病原进行了研究,证实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大小为50nm-70nm左右,圆形,无囊膜;雏番鸭人工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和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鸡、麻鸭人工感染不发病;该病毒不凝集鸡、鸭的红细胞,能够在鸡胚、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核酸类型为RNA,琼扩试验表明与禽呼肠孤病毒有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54.
J亚群白血病的病理学观察及PCR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某肉种鸡场取疑似J亚群白血病的自然发病鸡,剖检,观察病理学特征(光镜、电镜)。随后对该场进行ALV-J抗体ELISA检测,发现感染率达28%,从中选取部分抗体阳性鸡及阴性鸡剖检,取肝进行ALV-J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自然发病鸡病变明显,在肝、脾、肾、睾丸(卵巢)肺等多种组织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镜检:病灶内及肿瘤主要由密集的髓细胞组成,在大脑、小脑坐骨神经中未见。电镜,肿块中的髓细胞样瘤细胞呈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体积大小不一、染色质边集,胞浆中溶酶体增多,有些电子密度较高,有些趋于溶解,肝细胞体积增大,核浓缩或淡染,胞浆中线粒体增多,肿胀,嵴减少或消失,在胞浆膜下有病毒粒子存在。PCR结果:6例抗体阳性鸡和部分自然病例PCR阳性而2只对照鸡PCR阴性。通过以上证据可知,病变明显的和抗体阳性的鸡PCR结果全部为阳性,证明鸡体内病毒与抗体共存,而抗体阴性,病毒阳性的结果未出现,说明此肉种鸡场感染的ALV-J大部分是由于水平传播造成的。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旨在克隆济宁青山羊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免疫组化分析方法,检测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内ERβ分布。根据GenBank发布的绵羊ERβ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从济宁青山羊卵巢组织中扩增ERβ部分基因。经双酶切和测序分析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ERβ,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经Ni-NTA纯化融合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使用该抗体检测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组织细胞中的ERβ分布。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ERβ部分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ku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证明该融合蛋白能与兔抗人的ERβ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反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效价达到1∶213,以此抗体代替购置的标准兔抗人ERβ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反应,特异性良好;使用该抗体建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济宁青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存在ERβ的分布。本研究获得特异性兔抗山羊ERβ多克隆抗体,使用该抗体建立免疫组化方法首次报道了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子宫ERβ的分布表达,为进一步研究β雌激素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方法学和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6.
禽J亚群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引起的、主要侵害肉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1991年,Payne在肉种鸡中首次发现此病[1].1999年,杜岩等[2]在国内首次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检测到ALV-J,此后在蛋鸡、地方种鸡中也陆续发现ALV-J感染[3].  相似文献   
57.
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人工接种建立了雏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发生免疫抑制的病理模型。对免疫抑制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LV-J感染早期可诱导胸腺、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凋亡,这种早期的淋巴细胞凋亡是胸腺和法氏囊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表明。ALV-J主要引起骨髓的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增生,病变导致骨髓机能受损,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是引起免疫抑制的根本原因。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这种病变的发生除与骨髓的病变及淋巴细胞凋亡有关外。还与中后期淋巴细胞的坏死有关.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ALV-J感染可引起免疫器官及部分内脏器官中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这可以作为病毒感染早期的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8.
2018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某鸡场送检的6只140日龄海兰褐蛋鸡,125日龄开始产蛋,随即发病,并出现死亡,死亡频次由3~4只/d逐渐增加至60~70只/d。为确诊病因,对送检的6只病鸡进行了剖检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病原学检测,病死鸡剖检可见心包膜肥厚,体腔内有多量积水,肝脏肿大、淤血;镜检可见大肠杆菌;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以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细胞浸润为主的肝炎;PCR检测和序列比对结果鉴定其原发病原为禽戊型肝炎病毒(HEV)。确诊病因为HEV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59.
2007年7月山东某蛋鸡场150日龄海兰褐蛋鸡发病,前期经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明和ALV—J密切相关。取4只病鸡的肝组织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用ALV—J单抗G2-3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呈现强阳性,将反应为阳性的4株病毒分别命名为WS0701、WS0702、WS0703和WS0704;根据ALV-J原型株HPRS-103的序列设计1对针对外源性ALV—J的引物P1和P2,提取阳性CEF基因组DNA作为模板,PCR扩增后,得到长度为924bp的片段;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与HPRS-103的同源性为95.0%~97.5%,与国内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2.0%~95.9%;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成髓细胞瘤型、血管瘤型ALV-J与国内毒株的同源性较远,而与HPRS-103的同源性最近,这说明ALV—J在蛋鸡体内复制的过程中有返祖现象,并呈现了新的肿瘤学特征。  相似文献   
60.
中国芦花鸡中出现马立克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鸡种--芦花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情况.山东某养殖场散养的芦花鸡,于开产前出现颜面苍白,机体进行性消瘦,瘫痪,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达10%.经大体剖检发现,病鸡的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在肝、肾等器官出现散在的肿瘤样结节,经组织学检查发现,增生的病灶中心为多种细胞成分,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用I型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 , MD) 的特异性引物132 bpr(132 bp repeat)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88.9%(8/9);3 个阳性PCR产物测序,其基因序列与MDVGA原型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89%、97.96%和97.52%,上述检测表明此肿瘤是由MDV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