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进口国对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项目的选择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 13 8 2份出口蔬菜样本残留农药的受检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口国对我国出口蔬菜提出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与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蔬菜种类和受检月份相关。受检农药种类主要集中在杀虫剂 ,尤其是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豆类、茄果类和芸薹属类是农药残留受检频率较高的蔬菜种类 ;5月和 8月是受检的高峰期。同时为降低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四个丹东杂草稻的形态与微卫星标记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19对籼粳特异性水稻微卫星标记,分析比较了4份丹东杂草稻(WS、WL、BS和BL)与标准籼粳对照品种之间的差异.同时应用程式指数法根据稃毛、酚反应、穗轴第1节间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谷粒长宽比等6项指标对杂草稻的籼粳属性进行分析.分子标记分析及形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WL属粳型,另外三份杂草稻属于偏粳型.另外,发现丹东杂草稻和粳稻测验种的亲缘关系比东乡野生稻更近,表明杂草稻属于粳偏栽培型.由此推测丹东杂草稻可能是由古老栽培稻演变而来.试验结果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杂草稻特性并在育种中利用其有利基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创制长粒香型粳稻种质资源,以春江151为材料,对GS3基因和OsBADH2基因进行编辑,以期获得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长粒和带有香味的粳稻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获得的10个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长粒香型粳稻株系,其籽粒长度和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20%和18.45%,产量较对照也增加了8.31%。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多基因编辑系统编辑GS3基因和OsBADH2基因,获得了粒长和产量均增加的长粒香型粳稻资源,丰富了粳稻种质资源并为稻米品质改良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水稻转绿和穗顶端退化等突变体的研究,可以鉴定更多与叶绿体发育和穗发育相关的基因。方法 在常规种植条件下比较突变体vpa1virescent and panicle abortion 1)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利用分离群体分析和图位克隆法进行相关基因定位。结果 突变体vpa1表现苗期白化,并逐渐转绿恢复成正常叶色,抽穗后可明显观查到穗顶端退化表型。vpa1的主要农艺性状除了结实率以外,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等均较野生型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白化转绿和穗顶端退化表型受独立的两个隐性基因控制。控制白化转绿叶性状的Osv16定位于第3染色体RM3441和RM3029之间约125kb物理区间内,区间内未见白化转绿性状相关基因的报道。控制穗顶端退化性状的Ospaa10定位于第1染色体RM11157和RM5972之间,区间内物理距离约190kb,区间内未见穗顶端退化相关基因的报道。结论 Osv16Ospaa10两个基因的突变导致vpa1的叶色和穗型同时出现变异,为白化转绿基因Osv16和穗顶端退化基因Ospaa10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前期研究筛选的12个微卫星标记(SSR)首选标记对2005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199个水稻品种进行了DNA指纹鉴定,构建了199个水稻品种×12个首选标记的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DNA指纹库。在首选标记座位上,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主导等位基因基本相同,籼稻和粳稻的主导等位基因差异较大;常规稻品种的纯合度高,多数杂交稻品种的杂合度较高、杂合座位数呈正态分布。比较相同母本的系列杂交稻组合,表明主导不育系系列组合具有较高的组内品种间母本一致性。此外,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特异性鉴定、DNA指纹库的扩充和鉴定标记数的确定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组自交系研究表明,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t)与控制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的QTL之间存在遗传累赘。为了验证这种关系,采用了更大的遗传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存在遗传累赘,但未检测到稻瘟病抗性与每穗实粒数存在遗传累赘。通过对第7染色体长臂RM2-RM214区间抽穗期基因(qHD 7)型背景进行选择,可以打破或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选择Pi25(t)区间基因型不同、RM2-RM214区间基因型相同、其他染色体区间基本一致的两个株系发展新群体进行分析,除第6染色体的结实率QTL可以分解成2个效应较小的QTL(qSF 6 1和qSF 6 2)外,当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基因型为中156背景时,Pi25(t)与结实率QTL(qSF 6 2)存在遗传累赘,且qSF 6 2来自父本谷梅2号的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当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基因型为谷梅2号背景时,第6染色体上没有检测到结实率QTL。上述结果说明在特定育种材料中对抽穗期基因进行选择可以成功打破或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为水稻以及其他作物的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水稻转绿和穗顶端退化等突变体的研究,可以鉴定更多与叶绿体发育和穗发育相关的基因.[方法]在常规种植条件下比较突变体vpa1(virescent and panicle abortion 1)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利用分离群体分析和图位克隆法进行相关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vpa1表现苗期白化,并逐渐转绿...  相似文献   
18.
EMS诱导籼稻品种IR64获得淡绿叶突变体HM133。与野生型IR64相比,HM133播种后的第6周和第15周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气孔导度则明显上升;此外,突变体株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也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分蘖期HM133类囊体基粒片层形状不规则,堆叠凌乱、排列疏松。遗传分析表明HM133淡绿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RM143和RM3684之间。该区间内包含编码镁螯合酶D亚基的基因OsCHLD。序列分析表明HM133中该基因第10外显子上有一个从G突变为A的单碱基变异,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谷氨酸,推测OsCHLD基因即为控制HM133淡绿叶表型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卫星标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一步选择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作较大样本分析(50个单株),它们在5个微卫星标记上的不一致率为0.0%~10.0%,平均为1.67%,每个微卫星标记的异质率变化幅度为0.36%~5.45%。11个品种中有6个(54.55%)在所有位点上完全一致,不一致率通常都不超过5% 。因此,在构建水稻品种微卫星数据库时,必须慎重选择取样来源。当鉴别特定材料时,则应相应增加标记数。  相似文献   
20.
水稻淡褐斑叶突变体lbsl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 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状的表达对株高、生育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淡褐色斑点叶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突变体lbsl1与正常叶色水稻Morobereken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最终将该淡褐叶基因lbsl1(t)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130 kb的区段上。定位的结果和发展的群体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