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42.
基于三峡库区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三峡库区各县市的林地面积,结合GIS分析了三峡库区林地变化的过程及其对林地功能生态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00年,林地的面积在减少,随着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地实施,2000-2005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85024.93hm^2。由于1996—2005年有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使得三峡库区有林地生态功能的总价值增加了6.17亿元,大部分县市有林地生态功能总价值在增加,少许几个在减少。针对林地变化、驱动与生态价值研究的结果,对库区退耕还林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3.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采煤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开采和复垦活动带来强烈的地表变化和生态环境扰动。该文以山西省平朔矿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析采煤矿区的生态风险动态变化。通过采用最小损毁累积模型测算风险源累积损毁影响值,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测数据计算生态脆弱度指数,得出矿区2001年和2010年矿区生态风险值,分析不同开采年份中矿区由于采矿和复垦活动带来的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2010年土地损毁的累积影响范围比2001年增长了7 095.17 hm2;但是已复垦排土场的损毁累积危害下降明显,并且随着矿区扰动区域的东移,采矿对研究区西部的影响也在减弱。经过10年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措施,已复垦的排土场生态风险值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在采矿扰动区中,2001年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下的区域占比为0.02%,到2010年为16.77%。特大型采煤矿区扰动范围较大,但是采后土地复垦有助于降低局部生态风险的影响。通过研究矿区土地损毁情况、复垦过程和复垦后的状态,分析不同区域生态风险的动态变化,可以为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矿区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材料对草木樨生物量影响的差异,探寻最适宜草木樨生长的重构土壤材料配比。以内蒙古胜利矿区的表土、煤矸石、粉煤灰及岩土剥离物为原料,在温室大棚内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分层和混合盆栽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盆栽试验中的草木樨地上生物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间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比例都会对草木樨生物量造成影响,且差异显著;表土、煤矸石及岩土剥离物以3∶3∶4的比例混合时,草木樨生物量较纯表土盆栽生物量提高近30%;煤矸石含量控制在20%~30%、粉煤灰含量控制在10%以下时,重构土壤条件对草木樨生物量促进作用明显。研究表明,煤矸石、岩土剥离物、粉煤灰等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表土替代材料的不同配比会对草木樨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当表土∶煤矸石∶岩土剥离物=3∶3∶4时,重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5.
46.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城市化阶段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驱动力分区,并明确对应城市化阶段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驱动力分区之间的关系,笔者运用了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快,根据城市化率确定了不同时期各区(县)所处的城市化阶段;(2)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与“适度增加—急剧减少—小幅增加—小幅减少”的状态,并且区(县)差异明显;(3)粮食播种面积驱动力空间分区可分为最优型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区、最优型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区、生存型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区;(4)确定了研究区城市化阶段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驱动力分区的对应关系。此项研究有利于缓和粮食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可为研究区制定差异化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而土地复垦规划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损毁土地基数不清、复垦潜力评价方法单一、复垦目标确定不够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地复垦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该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典型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将损毁土地划分为煤炭、金属、砖瓦窑、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自然灾毁7个类型,具体采用单位产量损毁系数测算法、典型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测算损毁土地面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复垦目标。研究表明:山西省各类型损毁土地基数5.06×105 hm2,待复垦损毁土地3.51×105 hm2,损毁土地可复垦耕地潜力1.55×105 hm2,规划期内确定土地复垦总目标3.0×104 hm2。基于省级土地整治规划中损毁土地测算、复垦潜力评价及复垦目标确定的方法体系的探索,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复垦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管和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1996年、200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模型,分析了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这四种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5年林地、水域面积在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在减少;林地、水域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耕地、草地减少的速度较慢。(2)三峡库区1996年、2000年及2005年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485.96亿元、726.32亿元和902.29亿元,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占主导。(3)经济发展会影响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尤其是城市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4)生态服务价值的分区变化比较明显,但是高价值区和低价值区变化比较小。(5)从生态服务价值的内部结构来看,水源涵养的功能占主导。  相似文献   
49.
该文分析了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耕地变化的特征及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序列数据,选取了耕地总量、人均耕地变化、耕地增减情况等指标分析了青海省耕地的数量变化特点,选取动态度差异指标,分析了全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结合青海省耕地变化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特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保护政策、生态退耕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重大建设工程、人口与民族因素和城镇化进程6个方面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根据耕地变化的特征和主要的驱动力,在耕地管理层面建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坚持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协调重大建设工程对耕地的占用。  相似文献   
50.
为厘清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和阶段性研究前沿,以CNKI文献为基础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200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发文量随时间推移出现2个不同增速的发展阶段;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除对相关概念的深入阐述外,形态特征、驱动机制、转型途径等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经历了3个阶段,即相关基本概念及内涵的引入和界定、粮食安全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研究表明:转型形态特征方面,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相对匮乏,对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或隐性转型的单一视角研究较多;驱动机制方面,自然、经济、社会是分析耕地转型驱动机制的3个主要层面;转型途径方面,耕地功能形态的诊断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构建耕地功能度量指标体系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途径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