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16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猪食道口线虫ITS—1和ITS-2rDNA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猪体的食道口线虫虫株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ITS-1和ITS-2序列片段,然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食道口线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两种带型,第一种为有齿食道口线虫带型,另一种为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代表性样品的测序结果表明,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的样品为四棘食道口线虫。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猪四棘食道口线虫的ITS序列,并建立了区分有齿食道口线虫和四棘食道口线虫的PCR-SSCP方法,从而为食道口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2.
将猫的心、脑、舌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经连续传代分离弓形虫虫株,用特异PCR方法对所分离的虫株进行了鉴定。分别从24只猫的样品中分离出8株弓形虫虫株,用弓形虫种特异的PCR方法对8个虫株进行鉴定。均得到弓形虫的特异条带;测序证明所扩增出的DNA片段确为弓形虫的核糖体DNA第一 内转录间隔区(ITS1)部分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将动物组织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是一种分离弓形虫虫株较为理想的方法.特异PCR方法能准确、快速地鉴定弓形虫虫株。  相似文献   
173.
异尖线虫病是由食入异尖线虫科某些属的活的第三期幼虫感染而引起的,最早由荷兰的Van Thiel报道,随后大量病例在日本、韩国和法国等国家出现。该病属于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大量存在于海洋动物中。到目前为止根据报道可以感染人的异尖线虫主  相似文献   
174.
猪食道口线虫ITS-1和lTS-2 rDNA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猪体的食道口线虫虫株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ITS-1和ITS-2序列片段,然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食道口线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两种带型,第一种为有齿食道口线虫带型,另一种为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代表性样品的测序结果表明,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的样品为四棘食道口线虫。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猪四棘食道口线虫的ITS序列,并建立了区分有齿食道口线虫和四棘食道口线虫的PCR-SSCP方法,从而为食道口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5.
我国家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我国的家禽业发展迅速,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随之而来家禽寄生虫病的危害日益突出,对我国的家禽业造成极大的损害和经济损失,做好家禽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是促进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就我国家禽业中常危害较严重的家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危害以及防控措施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6.
为调查甘肃省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状况、虫种分布和风险因素,本研究从甘肃省平凉、酒泉、武威地区采集5个不同品种兔的592份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基因组DNA,基于艾美耳球虫核糖体第1内转录间隔区(ITS1)设计引物,采用特异性PCR扩增兔艾美耳球虫基因片段。结果发现,兔艾美耳球虫的总感染率为50%(296/592);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7种不同的兔艾美耳球虫,分别是大型艾美耳球虫(24.5%,145/592)、肠艾美耳球虫(4.1%,24/592)、中型艾美耳球虫(11.5%,68/592)、穿孔艾美耳球虫(19.8%,117/592)、维氏艾美耳球虫(24.5%,145/592)、小型艾美耳球虫(4.9%,29/592)和盲肠艾美耳球虫(0.84%,5/592);以大型艾美耳球虫、维氏艾美耳球虫、穿孔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同时发现所调查的兔中有多重感染的情况,最多包括四重感染。统计学分析显示,地区因素(P<0.05)、品种因素(P<0.05)和年龄因素(P<0.05)是影响兔艾美耳球虫感染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应该针对这3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甘肃省部分地区养殖场兔的艾美耳球虫感染率、虫种分布和感染率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甘肃省地区养殖兔的艾美耳球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7.
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线粒体nad1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弓首属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属狮弓蛔虫线粒体DNA(mtDNA)中烟酰胺脱氢酶亚基Ⅰ(nad1)基因部分序列(pnad1)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和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先用同位素(γ^33P)标记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出单个虫体线粒体pnad1片段,然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nad1片段进行多态性研究,最后挑选出代表性样品进行测序,并利用基因分析软件DNAStar(版本5.01)对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犬弓首蛔虫种内pnad1基因序列差异为0.3%-1.9%,与猫弓首蛔虫、马来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的种间序列差异分别为11.0%~14.1%、10.7%~12.4%、12.6%~13.7%和17.5%~18.2%。猫弓首蛔虫种内pnad1基因序列差异为2.8%,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的种间序列差异分别是12.0%~13.0%、15.1%和18.6%~21.2%。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内pnad1基因序列差异为0~0.3%,与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的种间序列差异分别是12.4%~12.8%和18.6%~19.0%。[结论]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马来西亚弓首蛔虫不同地方虫株的pnad1序列都有一定差异(0~2.8%)。但种间pnad1的序列差异(10.7%~21.2%)明显高于种内的序列差异,说明nad1基因可以作为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分子分类及种群遗传关系研究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78.
为探究不同发育时期弓形虫棒状体颈部蛋白5(Toxoplasma gondii rhoptry neck protein 5,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其毒力的相关性,本试验以Ⅱ型弓形虫PRU虫株作为研究对象,以弓形虫管家基因ACT1作为内参基因,分别对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各基因建立标准曲线,确定二者扩增效率的一致性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对弓形虫4个不同发育时期(速殖子、缓殖子、未孢子化卵囊及孢子化卵囊)中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TgRON5基因在弓形虫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孢子化卵囊表达水平最高,未孢子化卵囊次之,速殖子较低,缓殖子最低,表明RON5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与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侵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阐明TgRON5蛋白参与弓形虫入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9.
牛羊泰勒虫病是由寄生于牛或羊的淋巴样细胞和红细胞内的泰勒虫所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病,通过硬蜱传播,在我国农牧区广泛分布,患病动物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浅表淋巴结肿胀等典型临床症状,重症病例常会导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将从泰勒虫病主要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防控方法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0.
旋毛虫新生幼虫对猪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 ̄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膈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