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野毒株及疫苗株S10基因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舌病病毒血清型 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之一。为明确其流行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采用 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 15株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的 S10全基因片段 ,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比较。所有毒株 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 82 2 bp,含有 2个起始密码子 (核苷酸 2 0~ 2 2和 5 9~ 6 1)和 1个终止子 (核苷酸 70 7~70 9) ,预测编码 2种蛋白 (NS3和 NS3A)。不同毒株间 S10基因核苷酸差异为 0~ 138个 (同源性 10 0 %~ 82 %) ,NS3/NS3A蛋白氨基酸差异为 0~ 15个 (同源性 10 0 %~ 93%)。基于 S10基因序列分析 ,可将蓝舌病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分为 2个基因群 :12株野毒株及 1株疫苗株为基因 群 ,3株野毒株与澳大利亚 型毒株属于基因 群 ,两群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79%。各基因群在地域分布及宿主来源上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征性。基因群与毒株分离年代、对 BHK- 2 1细胞毒力等特征关系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正>蓝舌病(BT)是由蓝舌病病毒(BTV)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侵害绵羊,其病症是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丧失,常出现血样下痢,常因蹄冠上皮脱落而跛行,被毛断裂,甚至全部脱落。蓝舌病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或胎儿先天性异常,山羊和牛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目前国际上的一些流行毒株可导致牛发  相似文献   
23.
云南流行山羊痘病毒的PCR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云南省的多个地州暴发了山羊痘.我们根据国外山羊痘病毒基因序列,设计1对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用于扩增羊痘病毒的SVF基因,建立PCR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4.
动物蓝舌病毒L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5株中国动物蓝舌病毒血清 1型 (BTV- 1)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 L 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中国 BTV- 1型毒株分为 2个组 :分离年代最早的 Y86 3毒株 (1979年 )为 组 ;1996年以后分离的 14株毒株为 组。 2组之间的同源性是 91.6 %。 组又分为 4个谱系 ,疫苗株 Vac F45与原始株 V6 5 8分别属于 组的第 1和第 3谱系 ,核苷酸同源性 98.6 %。由此表明 ,中国 BTV- 1型毒株在自然进化及鸡胚传代驯化过程中 ,L2基因发生了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5.
自1905年南非首次报道蓝舌病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它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蓝舌病病毒抗体的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和检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念祖等在云南省首次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毒,随后在湖北、安徽、四川、山西、广西等省发现该病,多以绵羊为主,从而确定本病在我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传染幼鸡和雏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进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它传染性疾病。因此,该病仍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该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主要对该病毒的基因、蛋白及其分子致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生物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制成的,具有安全环保的特性,是一种可以有效增加养殖效益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新型饲料.生物饲料是以杂粮、农副产品下脚料和食品工业下脚料等为原材料,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且价格低廉、口感良好、抗生素含量低等优势,生物饲料在各养殖产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就从生物饲料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来进行分析,以给养殖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云南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 1型M6基因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国内外流行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试验从细胞培养物中分别提取4株云南分离株BTV-1 (Y863、SZ120169、6-12和7-12) RNA,用M6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M6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别获得4株云南分离株BTV-1 M6基因1 763 bp序列;4株云南分离株BTV-1核苷酸同源性在95.2%~99.9%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8%之间,1979年师宗分离的Y863病毒毒株与2012年师宗(SZ120169)、2013年江城(6-12、7-12)分离的3株病毒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5%、95.2%和95.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6%、98.4%和98.2%,而近两年(2012、2013)分离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在96.9%~99.9%和99.1%~99.8%之间;遗传进化分析发现,4株云南分离株BTV-1为Eastern基因群病毒,它们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2%~99.9%和97.6%~99.8%;进一步分析发现4株云南分离株BTV-1与希腊及澳大利亚 BTV-1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4%~95.6%和95.1%~99.1%,而与地中海国家(意大利、法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和南非毒株关系较远,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3.8%和95.7%以下.4株云南分离株BTV-1属于Eastern基因群病毒,云南分离株BTV-1 M6基因在自然进化中发生遗传变异缓慢,该基因可以用来进行BTV-1基因群分布及毒株的地理区域来源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经RT-PCR扩增得到一株口蹄疫亚洲1型流行毒株的非结构蛋白P3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代表性参考毒株的P3基因进行比较,分析该毒株P3区基因特征.结果表明,该毒株P3基因含有2 721个核苷酸,编码907个氨基酸;其中非结构蛋白3A的基因长度为459 bp,编码153个氨基酸;3个3B(VPg)基因长度分别是69、72、72 bp,分别编码23、24、24个氨基酸;3C基因长度为639 bp,编码213个氨基酸;3D基因长度为1 410 bp,编码4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显示,3A基因C末端比其他基因更容易变异,根据3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分析提示该流行毒株与YNBS/58和IND 321/01亲缘关系较近,属同一亚系谱.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和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2016—2018年我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西藏、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13个省级区划的8 232份牛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12个省级区划检测出抗体阳性,且阳性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由北向南逐渐升高(0~74.03%),秋季阳性率(2.50%~60.00%)明显高于春季(0~10.00%)和夏季(2.22%~35.00%)。乌兰察布、哈密、河池和曲靖等4个采样点的牛羊血清检测发现,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山羊和绵羊血清。以上结果表明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已具有广泛性,流行分布状况与其媒介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并且牛比羊更易被该病毒感染,同时本研究的试验数据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了解和防控中山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