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76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86个网箱,淡水白鲳经105—107d饲养,单位面积净产量为957kg/m2,最高的网箱单位面积净产量达1176kg/m2;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81,产量最高网箱投入产出比为1∶215。  相似文献   
22.
青虾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但是,近几年来,青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要求业界在青虾生产和销售上采取应对措施,思考青虾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
青虾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虾之一。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一种名贵水产品。大力发展青虾人工养殖,既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渔业发展,实现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一条良好途径。1中国青虾养殖的地理分布和总产量  相似文献   
24.
三角帆蚌CAT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首次克隆了三角帆蚌过氧化氢酶(CA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04 bp,包含112 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1 303 bp的3′UTR和1 388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ORF区共编码462个氨基酸,推算的分子量约为52.7 ku,理论等电点为6.35。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有一段CAT氨基酸高度保守的催化位点序列FDRERIPERVVHAKGAG。三角帆蚌CAT基因有12个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sp107、His153、Phe157、Ser160、Arg162、Asn172、Try174、Lys196、Val261、Trp262、His264和Try317,其中第261位和第264位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有所区别。比对结果得到的三角帆蚌CA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软体动物的CAT基因相似性高达99%,与虾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CAT基因相似性也达到98%~99%,可推断属于CAT3。利用CAT基因推断得到的氨基酸序列构建NJ系统树,分析显示三角帆蚌首先与软体动物聚在一起,再与虾类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聚在一起。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AT基因在三角帆蚌的7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肾中的表达量极低,在血液中表达呈上调趋势且明显区别于其他组织,在另外5个组织中总体上呈现不统一的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25.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6.
利用原子吸收法对海州湾养殖池塘内成体青蛤体5种组织(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和肝胰腺)中的6种重金属(Cd、Cr、Pb、Ni、Cu和Zn)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安全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斧足和肝胰腺是青蛤重金属选择性富集的主要器官,肝胰腺中Ni、Zn、Cu、Cr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11.756、110.970、16.931 μg/g和11.772μg/g,与其余组织均差异显著(P<0.05);而Cd、Cr、Ni和Cu在斧足中的含量最低.青蛤对重金属选择性积累最多的重金属为Zn,5种组织内高达77.856~110.970μg/g,其次为Cu,含量为0.100~16.931μg/g,而Cd的含量最低(0.058~0.229μg/g).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海州湾养殖青蛤成体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发现Ni为青蛤体内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污染指数为1.55~8.91,其他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或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27.
三角帆蚌外套膜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cDNA文库EST序列,通过BLAST分析注释基因功能,发现35个与免疫防御功能相关的基因。根据其功能,这些免疫相关基因可划分为7类,即细胞免疫过程(2个)、蛋白酶和蛋白酶调节子(9个)、压力蛋白(7个)、抗菌肽(5个)、溶酶体酶(2个)、粘着蛋白(3个)及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7个)。免疫相关基因在三角帆蚌外套膜中的广泛表达表明外套膜是重要的免疫组织。该研究为三角帆蚌外套膜分子免疫机理研究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8.
三角帆蚌HcTyr基因内壳色性状相关SNP筛选及图谱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三角帆蚌HcTyr基因与内壳色性状的相关性,本实验根据已分离的三角帆蚌HcTyr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和片段扩增,并用144只三角帆蚌对其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卡方检验分析了SNP位点和三角帆蚌内壳色相关性,并对HcTyr基因进行了图谱定位。结果显示,在HcTyr基因上筛选出8个SNP位点,其中有7个SNP位点与三角帆蚌内壳色L、a及d E呈显著相关性,用这7个SNP位点做单倍型构建和分析,发现Ⅱ、Ⅲ及Ⅳ这3种单倍型在白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而Ⅴ和Ⅶ这2两种单倍型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群体。进一步在商业养殖群体中验证发现,Ⅳ和Ⅶ这2种单倍型可分别作为白色和紫色群体的优势单倍型。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Tyr基因可作为内壳色相关的候选基因,其部分SNP位点可用于三角帆蚌分子辅助育种。另外本实验还将HcTyr基因定位在三角帆蚌LG16连锁群上,这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调控珍珠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王沈同  张猛  沈玉帮  李家乐 《水产学报》2017,41(9):1329-1337
为了解草鱼GH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实验利用直接测序法从156尾草鱼GH基因的3′部分序列中共筛选到9个变异位点(分别命名为SNP1~SNP9:G2825A、G2914T、T2966G、A3002T、T3022C、A3301G、C3463T、C3547T、C3620T)。卡方检验结果显示,9个位点均未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均表现为中等多态性(0.25PIC0.5);经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SNP3、SNP4和SNP5位点为一组完美连锁不平衡,SNP2、SNP7、SNP9位点为一组完美连锁不平衡;GH基因3′部分序列5个位点单倍型分析共发现6种单倍型,其中Hap1(30.4%)所占的比例最高,Hap6(4.8%)所占比例最低。利用GLM及多重比较对草鱼GH基因中9个SNPs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NP2和SNP3位点的纯合突变型在体质量、体长和粗脂肪性状上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在双倍型分析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同时含有SNP2和SNP3位点纯合突变的双倍型组合在生长和粗脂肪性状上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合。研究表明,草鱼GH基因中SNP2和SNP3位点与早期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作为草鱼生长及肉质改良的候选辅助分子标记,并且为进一步对相关变异位点的功能验证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0.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