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3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车轮虫的生活史,通过建立马丁车轮虫在黄颡鱼体内的感染模型,对车轮虫的生活史及其食性进行了研究。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车轮虫的主要生殖方式为二分裂生殖。开始分裂前,车轮虫停止运动,但是其纤毛不停摆动,20~30 min后开始分裂,在此期间可明显看到细胞大核由马蹄形变为棒状;分裂时,虫体从中间凹陷,形成2个紧密连接的子体,这个过程只持续几秒;再经过约20 min,2个紧密连接的子体分开,形成2个新的个体。将车轮虫放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肠杆菌水体中进行培养,绿色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分布在虫体内部,表明大肠杆菌是车轮虫的食物之一。  相似文献   
82.
罗非鱼湖病毒对吉富罗非鱼和E-11细胞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罗非鱼湖病毒在吉富罗非鱼体内和敏感细胞E-11中的感染特性,实验首先从人工感染罗非鱼湖病毒的吉富罗非鱼脾脏中获得罗非鱼湖病毒第4片段基因组,其cDNA全长1 250 bp,开放读码框长度为1 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通过进化树分析,该蛋白是罗非鱼湖病毒血凝素—酯酶融合蛋白(HEF)。随后通过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和提纯GST融合HEF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兔抗TiLV-HEF多克隆抗体。ELISA结果显示获得的抗血清效价高于1∶51 200,并且获得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病毒的TiLV-HEF蛋白。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TiLV的感染造成鱼体表面溃疡、全身性出血以及眼晶状体混浊等症状。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形成合胞体,脾脏中含铁血黄素增加和部分细胞空泡变性。头肾出现淋巴细胞坏死,体肾蛋白质沉淀和肾小球坏死等病理症状。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脾脏、头肾和鳃中的病毒丰度高于肝脏、体肾和脑组织。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TiLV感染E-11细胞后,HEF蛋白在细胞质中。TiLV可以通过感染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肝脏、脾脏、头肾、体肾、鳃和脑等组织而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83.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的传染性病原。NNV为单一正链、2节段RNA病毒,基因组由RNA1(3.1 kb)和RNA2(1.4 kb)组成。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合成亚基因组RNA3。RNA1编码RNA聚合酶。RNA2编码衣壳蛋白,为病毒的唯一结构蛋白。RNA3编码B1和B2两种非结构蛋白。根据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序列,神经坏死病毒可以分成4种基因型,分别为拟鲹、红鳍东方鲀、条斑星鲽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但是,目前只发现A、B、C三种病毒血清型,A对应拟鲹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B对应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C对应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病毒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途径,而且广泛分布于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阻断病毒在野生与养殖鱼类之间的传播和开展新型鱼类疫苗研发是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4.
秦真东  詹凡玢  李亚男  施斐  杨敏璇  卢志杰  李军  林蠡 《水产学报》2023,47(3):039415-039415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 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基因(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5.
弓形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arcuatum)属于革囊星虫科,营养丰富,开发前景良好. 本文通过对弓形革囊星虫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营养成分和生物学功效等进行总结,以期为弓形革囊星虫的规模化养殖和深度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中华鳖配合饲料在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对其品质影响,设置了0、7、14、28、35、45和60 d储存时间,选取能够反映饲料品质指标即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挥发性盐基氮,分析其随着时间变化情况,从而明确中华鳖配合饲料的最佳储存时间.结果表明,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在储存0~35 d内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保存0 d)相比,饲料中的粗脂肪含量在储存28 d后显著降低;鳖饲料中的水分含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储存28 d以后显著高于(0 d)对照组;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在储存28 d以后,含量增加比较快,差异性显著.以感官指标为标准,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储存的45 d内,饲料的外观正常,从35 d开始,饲料的气味发生了变化,气味逐渐变淡,有发霉气味.在储存0~28 d内,中华鳖配合饲料的品质未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为中华鳖配合饲料的实际储存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7.
为探究抗菌素对草鱼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3组饲料,投喂草鱼2周后,通过肠道酶活检测、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对草鱼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降低了草鱼肠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提高丙二醛(MDA)的含量,导致草鱼肠道氧化应激。(2)氟苯尼考组中的TNF-α、IL-1β、IL-12、NF-κB-P65、MHCⅡ、s IgM等免疫因子和ZO-1、ZO-2、occludin、CLDN-1、JAM3等黏膜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恩诺沙星组的免疫因子TNF-α、IL-1β、IL-12、TLR4、MHCⅡ和黏膜相关基因ZO-2、occludin、CLDN-1、JAM3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3)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来揭示拌食投喂抗菌素对草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对草鱼肠道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对...  相似文献   
88.
为在分子层面分析我国眶棘鲈属(Scolopsis)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眶棘鲈属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 本研究对采集的9种眶棘鲈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结合GenBank下载的5种眶棘鲈COⅠ基因序列共同分析.结果表明,14种眶棘鲈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 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79 4,种间距离是种内的71.76倍. 在分子系统进化树上,14种眶棘鲈主要形成3个分支:分支Ⅰ包含4种眶棘鲈,这4种眶棘鲈眶下骨均具大棘,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分支Ⅱ包含4种眶棘鲈,分支Ⅲ包含6种眶棘鲈,但进化树部分节点的支持率相对较低,表明COⅠ基因在眶棘鲈属鱼类中可作为有效的DNA条形码基因以区分物种,但不一定适合用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另外,部分资料中认为是同种异名的条纹眶棘鲈(Scolopsis taeniopterus)与双斑眶棘鲈(Scolopsis bimaculata)、单带眶棘鲈(Scolopsis monogramma),彼氏眶棘鲈(Scolopsis affinis)与黄带眶棘鲈(Scolopsis aurata),本研究COⅠ遗传距离分别为0.160、0.118和0.122,均远大于Hebert推荐的区分不同物种的最小遗传距离2%,各自应分别为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89.
李亚男  刘春  林华剑  秦真东  林蠡 《水产学报》2023,47(8):089415-089415
为了进一步丰富蛙虹彩病毒检测方法,实验针对蛙病毒3型(frog virus 3,FV3)核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并选取另外2种蛙病毒PCR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针对FV3的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达1.2个拷贝数的病毒粒子,与神经坏死病毒、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大口黑鲈虹彩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加州鲈弹状病毒等常见水产动物致病毒株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表明,该方法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另外2种方法一致,结果可靠。本研究所建立的FV3 PCR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度好、特异性高、低成本等特点,可用于FV3蛙病毒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