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46篇
农学   125篇
基础科学   49篇
  68篇
综合类   437篇
农作物   123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158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2篇
  1961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水分胁迫及其复水条件下,分别测定代表不同土层厚度的18个丘陵区农田的土壤、植株、群体水分参数,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农田尺度的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的关系,研究水分胁迫与胁迫后复水的响应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茎流强度、土壤含水量、伤流、冠气温差作为综合反映农田水分响应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2.
桂花盛花期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炫柯  段毅强  李家文  刘永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82-8482,8484
利用柳州市近10 a(1995~2005年)9月上、中、下旬的平均温度、降水量,降雨日数、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湿度以及桂花盛花期的物候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各气象因子对桂花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桂花盛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9月中旬平均气温9、月中旬平均最低气温与9月上旬平均最低气温,建立桂花盛花期预测模型,并对1995~2005年桂花盛花期出现日期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高,可用于指导柳州市桂花花期的预报。  相似文献   
43.
大亚湾大鹏澳表层沉积物中PAHs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对海域养殖活动提供依据,就大亚湾大鹏澳表层沉积物中PAHs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采集的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分别为256.7~744.1 ng/g和237.3~1 139.3 ng/g。检测出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在组成上以3~4环为主,菲/蒽和荧蒽/芘比值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自石油和成岩作用的输入。认为,大鹏澳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的影响,而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4.
根据拟南芥MS1基因已知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离克隆甘蓝型油菜中与拟南芥MS1基因同源的基因片段。应用PCR-Walking技术获得甘蓝型油菜核雄性不育基因BnaX.MS1.a,其全长3 424 bp。BnaX.MS1.a基因与拟南芥MS1基因全长序列同源性为60.3%,编码序列同源性为89.5%。根据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推测开放阅读框长2 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5 kD,等电点为8.01。BnaX.MS1.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拟南芥MS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3%。构建BnaX.MS1.a基因的amiRNA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旨在研发核不育基因工程油菜。  相似文献   
45.
[目的]为蚕蛹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蚕蛹蛋白与猪肉蛋白、鸡肉蛋白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并对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蚕蛹蛋白与畜禽蛋白的比较结果表明蚕蛹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42.20%,符合WHO/FAO评分模式。[结论]蚕蛹蛋白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46.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47.
首先对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山地作物灌溉系统的构造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其在山地茶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为4 m·s-1时,1级风力提水机结合太阳能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可管理4.3 hm2铁观音茶园的调亏灌溉,平均每天节省近10 k Wh电能;铁观音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无灌溉系统的茶树,但水分利用率显著低于无灌溉系统的茶树.  相似文献   
48.
以文心兰南茜品种为原材料,筛选出自然变异优良单株博大1号,经组培扩繁获得新种苗,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对选育的新品种进行性状鉴定;再以引进的其他6个不同来源(品种)的文心兰产品为对照,在大田生产统一管理下,对植株生长、开花特性、切花等级、病虫害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7种材料中,博大1号整体综合性状优良,植株长势较为粗壮,全年感病率最低,仅3.4%,当年开花率最高,达81.96%,且具有较高的切花等级;切花后从新芽露出到花朵开放需要时间最短,仅175.1 d,切花株抽芽数最多,双芽以上株比例达92.5%,具有最高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9.
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新麦26为供试材料,在小麦药隔期进行不同程度(T1:2℃/4h、T2:0℃/4h、T3:-2℃/4h)的低温处理,研究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抗倒春寒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降幅更大.其中烟农19的T1、T2、T3处理分别降低33.4%、46.2%和54.7%,而新麦26则分别降低了50.1%、59.3%和72.4%.不同处理小麦籽粒、穗轴+颖壳、茎鞘+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麦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同时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鞘+叶的分配比例.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烟农19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56.06%、86.36%和98.10%;新麦26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96.15%、98.07%和98.46%.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严重减少光合同化物向穗部的转运和分配,影响穗部小花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穗粒数的减少,这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长江经济带面临水生态环境污染制约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水环境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成为平衡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键手段,对于探索生态可持续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灰水足迹为视角,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马尔可夫链模型探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平均灰水足迹值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5年后下降态势更为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灰水足迹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持续下降,效率均值处于0.5~0.8之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高值区域多沿水系分布的特点。3)长江经济带市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研究时段演变趋势来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因受到邻域背景影响,在空间上易显现出“俱乐部收敛”现象,“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分布更为常见。可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采用差异化精准农业模式,需重视区域间动态协同发展,完善联防联治的面源污染防控机制,积极引导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高值区域逐步形成集中连片,同时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低效区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探索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