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分化与毒性监测 ,抗病基因及其利用 ,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三个层面综述了我国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 ,抗病基因利用和抗白粉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研究工作对当前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新方法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2.
试验结果表明,25%阿米西达SC对苹果黑星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8%~89%,而且使用安全,田间适宜使用浓度为1500~2500倍,连喷4次,间隔期10d。另外,25%阿米西达SC对苹果斑点落叶病亦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80%~90%,使用安全,田间适宜使用浓度为1500~2500倍,间隔期10d喷1次,连喷4次为宜。  相似文献   
33.
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5%的戊唑醇(3.15mL/L)、6%的羟菌唑(3.75mL/L)可有效控制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小穗之间的扩展,防效高于多菌灵常规用量。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前2d喷药与接种后2d喷药,2001年,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80.32%和70.64%,产量增加12.95%与8.74%;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0.5%和68.0%,产量增加11.41%和11.45%;2002年,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戊唑醇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和78.67%,羟菌唑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2.06%和81.89%,产量增加极显著。说明这2种药剂可以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传播、为害的广泛调查,将其划分为秦岭北麓常发重病区、渭北旱塬常发区、关中东部平川扩散区和关中西部新灌易发重病区四个流行区域。针对不同流行区域的发病特点实施了小麦秋播期药剂拌种和成株期化控技术措施,分析了防治效果、效益,对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及生产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
 小麦赤霉病在陕西关中川道灌区发生危害严重。试用沼气池滤液处理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现有防治作用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述。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