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净化后的菲律宾蛤仔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保活,测其存活率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3℃下,多层湿布保活效果最好,11天后的存活率为98%,在保活过程中糖原、粗脂肪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6.39和0.56%,乳酸呈上升趋势,上升了4.12mmol/L.  相似文献   
22.
猴头菇子实体碱溶性葡聚糖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猴头菇(Hericiumerinaceum)又名猴菇、猴头蘑、猴头菌、刺猬菌,自古以来被视为珍贵的中药药材。日本学者从猴头菇子实体中首次发现了数种新的生理活性物质,如对海拉细胞的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酚类物质[1]和脂肪酸[2]、3种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化学物质[3],3种  相似文献   
23.
短期厌氧处理对鲜切菠萝蜜在冷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期厌氧处理对鲜切菠萝蜜在低温贮藏期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鲜切菠萝蜜为试验材料,在纯氮(N2)中分别放置0(对照)、6、12、18和24 h,然后于低温保藏,以期确定最佳的处理时间并初步探讨短期厌氧处理的作用机理。[结果]试验表明,12 h厌氧预处理有效抑制了鲜切菠萝蜜褐变发生和病原菌的生长,将鲜切菠萝蜜的贮藏期由4.0 d延长到8.8 d,显著延长了其冷藏寿命,保持了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同时,该处理减缓了鲜切菠萝蜜细胞膜透性增加,保持了果肉组织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另外,短期厌氧预处理维持了鲜切菠萝蜜组织内酚类物质水平,抑制了PPO活性,从而抑制了冷藏鲜切菠萝蜜的褐变。[结论]12 h的厌氧预处理是一种减缓冷藏鲜切菠萝蜜品质劣变和延长冷藏寿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4.
金花茶食品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金花茶(Camelliachrysantha(Hu)Tuyama)系山茶科、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 ,与中国名茶同科属。1933年7月29日 ,中国山茶科植物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在景烈采到第一株金黄色山茶花标本 ;1948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戚经文曾经以“亮叶离蕊条”的名称发表论文[1]。1960年 ,广西药物研究所的学者在广西十万大山采集标本时发现大面积金黄色茶花 ,经过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马肃博士鉴定确认是山茶科的新种植物 ,并正式命名为金花茶 ,并于1965年作为新种TheopsischrysanthaHu在《植物分类学报》上正式发表 ,后来被修订为Camelliachrysanth…  相似文献   
25.
对菠萝蜜果皮、果肉、种皮和种子中的水溶性果胶和水不溶性果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菠萝蜜果实各组织中均含有丰富的果胶物质,但其存在形式及比例有明显差异.果胶物质以半乳糖醛酸计,果皮、果肉、种皮和种子中果胶物质的总固形物百分比分别为4.6%、4.1%、7.4%和10.7%,水溶性果胶与水不溶性果胶的含量比值分别为0.39、0.58、0.09和0.08.  相似文献   
26.
通过分析真空包装罗非鱼肌肉的质构、颜色、水分指标等物性特征与感官评价和微生物生长的相互关系,探讨物性参数用于评价鱼肉新鲜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罗非鱼新鲜度不断下降,感官指压弹性和颜色分值逐渐下降,耐冷菌和肠杆菌呈指数增长;水分相关指标与新鲜度没有明显关联;仪器法测定的硬度和a*值呈下降趋势,与感官评价的指压弹性和颜色分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7.
综述了超高压杀菌机理、影响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因素(技术参数、化学因素、微生物种类和特性)及杀菌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8.
低温流通牡蛎肉贮藏期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温牡蛎肉的货架期寿命,以及10℃条件下,低温流通牡蛎肉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变化及其货架期寿命,对贮藏期内,低温牡蛎肉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 TVBN)和pH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菌落总数为指标的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在10℃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低温牡蛎肉的品质逐渐劣变,感官品质和菌落总数均在第7天达到不可食用状态,而TVBN和pH的变化则因酸化而相对滞后。以菌落总数为指标所建立的货架期模型,其误差在10%以内,能够对0~10℃范围内低温牡蛎肉的货架寿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温度对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与肌肉品质的影响,该文对不同温度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保活前后的水质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与肌肉理化性质等进行了测定。将体质量为(503?31)g的石斑鱼暂养48 h后,以平均1~2℃/h的速度程序降温至13~14℃,分别在15,20,25℃的条件下保活。结果显示:珍珠龙胆石斑鱼在15、20和25℃下保活96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100%,75%和17%。低温保活显著降低水体中代谢产物含量,15组与25℃组相比,珍珠龙胆石斑鱼在24~96 h内的总氨氮产量降低量在38.12%~57.76%。表明低温通过降低鱼体的呼吸代谢,减少水体中总氨氮与非离子氨氮的浓度而减缓水质恶化。休眠后鱼体受到低温应激作用血清皮质醇与血糖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保活72 h后,与25℃组相比,15℃处理组鱼体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但血糖水平显著增加(P0.05),表明低温能降低鱼体在保活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同时出现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与新鲜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相比,保活72 h后,15℃处理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尿素氮、尿酸、总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肌肉中糖原与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下降32.50%和36.32%,水分、粗蛋白、乳酸含量、以及持水力和p H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总体优于25℃处理组。表明25℃保活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通过增强机体代谢酶活性,增加能量物质代谢,而导致肌肉品质下降;而在15℃保活鱼体能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生存能力提高,保活72 h后肌肉品质无显著变化。因此15℃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长途保活运输。该研究结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有水保活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文蛤无水保活及水溶性蛋白组成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改进文蛤等贝类的保活技术,研究比较了4℃低温无水法、冰块降温法以及常温无水法对文蛤的保活效果,分析了3种保活条件下文蛤的存活率、感官品质、肌肉糖原含量以及水溶性蛋白组成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采用4℃低温无水法保活效果最好,第7天文蛤的存活率达到78%;采用冰块降温法保活,第3天文蛤的存活率达到79%;在常温无水条件下,第2天文蛤的存活率就仅有49%,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3种保活条件下,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文蛤的感观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常温无水保活仅在第2天就超出可接受水平,4℃无水保活和冰块降温保活分别在第8天和第5天超出可接受水平。4℃无水保活过程中,文蛤的糖原含量曲线在开始时缓慢下降,第4天时出现一个剧烈的下降过程(P0.05),随后下降趋于平稳;冰块降温保活,文蛤肌肉糖原含量在第5天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P0.05);常温无水保活,第1天文蛤肌肉的糖原含量即显著下降(P0.05)。采用3种方法保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蛤肌肉中水溶性蛋白的蛋白条带均逐渐变浅,常温无水保活电泳条带在第2天发生明显变化,4℃无水保活在第8天发生明显变化,冰块降温在第6天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保活过程中部分水溶性蛋白发生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