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3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以中早熟苹果“弘前富士”为试材,研究了二氢茉莉酸甲酯(MDJ)和香草醛不同浓度组合对“富士”苹果果实内在品质的改良作用,以期为改善因套袋而导致的果实内在品质下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MDJ和香草醛不同浓度组合对“弘前富士”果实品质具有一定影响,其中,5 mg/L MDJ+10-6 mol/L香草醛浓度组合,对果实硬度和钙含量影响最大;10 mg/L MDJ+10-4 mol/L香草醛浓度组合,对果实维生素C含量影响最大;5 mg/LMDJ+10-6 mol/L香草醛和10 mg/L MDJ+10-6 mol/L香草醛浓度组合,对果实糖酸比影响最大.综上所述,二氢茉莉酸甲酯(MDJ)和香草醛不同浓度组合对“富士”果实内在品质有明显的改良效果,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全面认知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明确苹果园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探究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果园管理技术,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  基于文献资料,制定我国苹果合理化肥施用量;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和评价我国苹果主产区化肥施用现状;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明晰灌区和非灌区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剖面变化特征;基于文献资料,集成苹果园减肥增效、地力提升和优质高产的管理技术。  【结果】  我国苹果园化肥合理施用量为N 150~420 kg/hm2、P2O5 90~330 kg/hm2和K2O 120~420 kg/hm2。目前我国苹果园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N 905 kg/hm2、P2O5 570 kg/hm2和K2O 675 kg/hm2,氮、磷、钾过量施肥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施肥结构上,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明显,有机肥养分占比仅7.0%。旱作体系下,8年生苹果园土壤与农田相比,0—6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在20—5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在120 cm土层出现215 mg/kg的硝态氮峰值;灌区25年生苹果园0—8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均高于100 mg/kg,在380 cm土层出现265 mg/kg的硝态氮峰值,且140—6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土壤Olsen-P含量整体表现为0—100 cm土层下降、100—400 cm土层增加和400—600 cm土层基本稳定的趋势;旱作体系下,土壤Olsen-P含量在0—60 cm土层表现为25年生苹果园土壤 > 8年生苹果园土壤 ≈ 农田土壤,而在60—600 cm土层Olsen-P含量差异不显著;灌区25年生苹果园在60—120 cm土层土壤Olsen-P含量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且在80—100 cm土层出现一个14.5 mg/kg的峰值,460—560 cm土层也表现为灌溉果园的Olsen-P含量高于雨养果园的趋势。水肥一体化和推荐施肥是现实苹果园减肥增效的关键技术,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是提高苹果园肥料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结论】  我国苹果园过量施肥和不平衡施肥问题严重;高量施肥背景下长期苹果种植导致土壤深层剖面硝态氮和有效磷累积,无效化风险高,且灌溉加剧了氮、磷的淋溶风险;水肥一体化和苹果养分专家系统等推荐施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等是实现我国苹果园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在今后苹果园管理方面,应加强不同生态区适宜的综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商洛南五味子种植区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商洛市五大道地中药材之一的南五味子人工栽培种植基地分布情况,进行土壤调查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商洛南五味子种植区土壤类型复杂,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水平差异较大。土壤质地、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评价较好,土壤有效磷较高,处于优良级占总土样的90%,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有缺乏,处于较差级的分别占总土样的65%,60%,75%,25%,因此,在栽培中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注重氮肥、钾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4.
专用叶面肥对黄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自行研制的专用叶面肥对提高黄瓜产量和改善黄瓜经济性状的作用效果。【方法】在设施大棚条件下,设置喷清水(CK)、喷施稀释叶面肥500倍(处理Ⅰ)和1 000(处理Ⅱ)倍液3个处理,于开花期喷施2次,每次喷施清水和叶面肥稀释液750 kg/hm2,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和比较各处理的黄瓜产量和有关经济性状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开花期喷施该专用叶面肥500倍和1 000倍液,可使瓜长、瓜直径、单瓜质量分别增加9.4%和0.4%,27.3%和17.6,10.33%和5.4%;喷施叶肥可以减少瓜条的变曲及弯曲程度,端直瓜比例分别提高13%和73%;瓜数分别增加57.1%和28.6%,产量(两个试验的平均值)分别提高61.0%和24.9%。喷施叶面肥处理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同时也有效改善了黄瓜的经济性状,从而提高了黄瓜的商品品质。【结论】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喷施稀释500倍专用叶面肥的增产增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用叶绿康球肥在失绿桃树上进行大田对比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和叶片分析,研究了球肥对桃树叶片的复绿效果对叶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球肥可使桃树叶片失绿程度降低2~3级,百叶重明显增加,单株产量提高56%~89%,全铁和活性铁含量提高18.7%~19.5%,可降低叶片中N,P,K,Cu和Zn的含量,使这些营养元素与铁的拮抗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6.
基于ARCGIS的商洛烟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农业部颁布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通过实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测试分析、ARCGIS手段以及修正后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探讨了商洛市烟草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商洛市烟草用地土壤重金属Pb、Cd、Cr、As、Hg的含量普遍偏低,Cd含量较高(Cd0.3 mg/kg)的用地面积仅为总烟草用地的13.33%。2土壤重金属Pb、Cr、As、Hg的单因子指数较低,未对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Cd污染严重和中污染的土壤达到了2.28%,轻污染的达到了11.04%。3清洁的烟草用地占到了全部烟田的97.06%;尚清洁和清洁的烟草用地共占县域烟田总面积的99.7%;轻污染的烟草用地主要分布在米粮基地单元的柞水部分区域。综上所述,商洛市烟草用地的土壤Cd含量应该引起重视,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肥优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 kg/hm2,较对照、农户模式1(不灌水的农户传统施肥处理)和农户模式2分别显著提高了110.8%,72.1%和17.8%。【结论】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模式3-1不仅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韩城市花椒园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大量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及调查资料,研究了陕西省韩城地区花椒园土壤养分状况、施肥结构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供试的180个花椒园施肥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异很大。总体上看,土壤有机质、钾素不足;氮素处于中等水平;磷素较为丰富;微量元素锌、硼、钼极度缺乏;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肥料利用率偏低,整体肥力水平低。提出优化施肥结构,增施有机肥、钾肥和微肥,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常栽的10个冬小麦品种(陕253;陕229;小偃503;陕农78;陕225-47;小偃22;小偃128;小偃6号;西农1043;西农2208)的氮效率类型划分,从中选择氮高效高响型(小偃22)和低效低响型(小偃6号)2个冬小麦基因型,在高、中、低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一步研究其氮效率差异,并通过测定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光合作用日变化等生理代谢指标探讨了产生这种差异的作用机理,以便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作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小偃22的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小偃6号,施氮提高了其氮素利用效率。同时,比较了引起2个小麦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发现氮高效基因型在拔节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氮低效型。  相似文献   
20.
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亏缺及补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正常灌水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和拔节期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后期缺氮对其产量的影响最小。总的来看,冬小麦对氮素的亏缺敏感期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尤以拔节期更为迫切;补偿有效期在拔节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