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21.
鸡类生产是一项短、平、快的产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在鸡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小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雏鸡死亡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鸡业的成败和盛衰,关系到养鸡者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多少。因此,分析雏鸡的死因,采取针锋相对的有效对策,就能大大降低雏鸡群的死亡率,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发家致富才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22.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增氮控制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种形态(NO_3~-、NH_4~+)和3个施氮水平(0、40、120 kg hm~(-2) a~(-1))。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频(8次月~(-1))测定土壤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溶解性氮含量等相关环境变量,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外源性氮素输入的响应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施氮不影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温度和水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NH_4~+-N和总溶解性氮(TDN)的含量,对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促进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增幅为378%~847%,施加NH4Cl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Na NO_3。土壤N_2O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N_2O通量的变化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量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水热因子驱动着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的增加主要由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所致,并且还原态NH_4~+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氧化态NO_3~-。  相似文献   
23.
<正>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符合我国农业实际的利农惠农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得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的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不断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4.
不同地被植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被植物具有改土培肥能力,但其效果因品种而异。试验选取海南三亚园林绿化常用的地被植物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以自然生草与清耕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地被植物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以蟛蜞菊处理最高;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自然生草处理最高而蟛蜞菊处理最低;土壤全钾含量以地毯草处理最高而自然生草处理最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蟛蜞菊处理最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以自然生草处理最高而蟛蜞菊处理最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碱解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5.
<正>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是在玉米秋季收获时进行秸秆粉碎并全量覆盖地表,于土壤封冻前利用秸秆归行机将覆盖在地表上的散碎秸秆进行分离集条归行作业,随后采用条带耕作机对清理干净的播种带进行条带旋耕和深松(部分)作业,形成播种带和秸秆覆盖的未耕休闲带交替分布的状态,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区位于海南岛西线的东方市月亮湾景区,选择了五种典型的沙生地被植物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SL. var.SsimplicifoliaSCham.)、红茅草(Murdannia nudiflora(L.) Brenan)、鬼针草(Bidens pilosaSL.)和马鞍藤(IpomoeaSpescapraeS(Linn.) Sweet)等,分别比较其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显示马鞍藤的地上部分氮含量最高,为8.10g/kg;沙参地上部分磷含量为1.14g/kg,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品种;而沙参、苇草和单叶蔓荆的地下部分钾含量高于地上部分;单叶蔓荆的地下部分N/P和K/P比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植株;5种植物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人工草地建设是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促进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方式。开展施氮和补水对呼伦贝尔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SOC)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活性变化的研究,以深入认识不同管理方式对人工草地土壤碳截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在3种人工草地种植模式(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及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下构建施氮(0、150 kg N·hm-2·a-1)和补水(0、60 mm)双因素试验,采集各处理土壤样品,使用SOC物理分组、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以及土壤酶活性测定,分析不同水氮处理对SOC组分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或活性与SOC组分的耦联关系。【结果】 3年的施氮和补水处理显著影响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施氮处理整体上增加了苜蓿单播和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的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但是降低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旱季补水则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单播草地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施氮和补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组成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了4种土壤酶的活性。单施氮处理显著降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苜蓿单播草地土壤中的活性,但是显著提高其在无芒雀麦单播草地土壤中的活性。单补水处理显著降低了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草地土壤的纤维二糖水解酶(CB)和NAG活性。补水+施氮处理显著降低苜蓿单播草地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βG)、CB和NAG的活性,但显著提高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中CB活性。不同水氮处理下土壤总PLFA及各微生物类群PLFA的变化量与POC变化显著正相关,而与MAOC显著负相关。βG和CB活性以及土壤酶C/N比、C/P比的变化量则与POC变化量负相关,并且在补水情况下更为显著。【结论】 在呼伦贝尔半干旱区人工草地,施氮显著促进土壤活性碳组分积累、降低惰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不利于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补水和施氮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并且不同水氮处理下土壤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与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氮、磷养分需求的差异是调控活性有机碳组分周转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8.
以1株筛选自盐浓度为21%海盐水的中度嗜盐菌Salinivibrio sp. MK070915为研究对象,该菌株可产胞外蛋白酶。以Gibbons培养基为基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嗜盐菌产蛋白酶能力的重要培养基成分和工艺条件进行筛选,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取值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设计,以蛋白酶活性为响应值优化菌株产酶的培养条件,并验证响应面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最优培养条件如下:以Gibbons培养基为基底,NaCl浓度为5%,pH值为8,培养温度为20℃,碳源为麦芽糖,含量为1.85%,蛋白胨的含量为1.17%,KCl的含量为1.0‰,柠檬酸钠的含量为5‰,经响应面分析得到的蛋白酶活性为44.09 U,与预期值44.22 U相比,差异为0.299%。结果丰富了嗜盐蛋白酶的研究和开发依据,为高盐环境下食品工业催化和农业制剂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一般都用价格较低的含氢氧化钠94%左右粗制烧碱液配成2%-3%热水溶液喷雾消毒,对细菌和病毒有强大杀灭力。  相似文献   
30.
在从事临床过程中接触不少大大小小的鸡场与不同层次的养鸡户,养鸡专业户打过不少交道获益匪浅。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不少养殖户,养鸡专业户的文化水平偏低,多数为小学文化,部分目不识丁,严重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知识特别是有关药物知识是分贫乏,故滥用。乱用药物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这不仅增加了养鸡费用成本,而且多因用药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