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温度光照和pH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单因子设计法,研究水温、光照和pH对菹草顶技净产氧量、毛产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10℃~35℃时,菹草顶枝光合作用净产氧量、毛产氧量都与温度呈曲线相关,20℃附近菹草光合作用产氧量最高,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在光照强度为0.12×104lx~9.62×104lx的范围内,菹草顶枝的净产氧量和毛产氧量与光照亦呈曲线相关,光照为5.43×104lx时菹草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最高,适宜的光照为2.6×104lx~5.5×104lx.pH为5~11的范围内,菹草顶枝的净产氧量、毛产氧量与pH值呈线型负相关,表明菹草生长喜中性偏酸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水产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体系,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如养殖密度过高,溶解氧(DO)、酸碱度(pH)、温度(T)、重金属含量等急剧变化,就会给病原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滋生环境,造成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下降,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为了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机能,目前主要是通过多糖诱导增加免疫因子的效益和活性,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多糖类物质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上的应用研究。一、多糖类物质在鱼类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和免疫刺激因子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脂多糖(LPS)是由O-抗原多糖、脂类A以及起联结作用的芯糖链等3个…  相似文献   
13.
铜围网养殖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为了探究铜围网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以及营养盐进行了周年调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39属80种,硅藻68种,甲藻12种,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51种)低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70种),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其中上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4种,下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5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8.40×10~5个·m~(-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年均丰度(1.25×10~6个·m~(-3))高于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4.30×10~5个·m~(-3)),但两者相差不显著(P0.05);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1、2.05、0.56、0.75,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0、2.03、0.55、0.78和0.41、2.08、0.57、0.73,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各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秋季和冬季水质状况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通过对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比较,说明铜围网养殖对所在海域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但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铜围网养殖是一种可持续、且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及恶疫霉菌 P.cact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及氨基酸序列比对法分析了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 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 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恶疫霉菌P. cactorum,分析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沈盎绿  苏胜齐 《重庆水产》2000,(4):20-23,19
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的现状及目前中华绒螯蟹的几种人工育苗的模式,提出目前河蟹人工育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温对不同鱼类的急性致死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对四种海洋鱼类按突然升温和逐步升温两种方式进行96h热冲击实验。结果显示:在突然升温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值分别为33.00℃、32.40℃、35.00℃和36.19℃;在逐步升温的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分别为32.72℃、33.47℃、36.40℃和37.11℃。突然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鮸鱼对高温耐受能力最差,大黄鱼对高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高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逐步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大黄鱼对逐步升温的耐受能力最差,鮸鱼对逐步升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逐步升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现场温度下逐步升温方式对不同受试生物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突然升温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浙江某港口底泥疏浚物的水相和固相分别对不同鱼类、甲壳类、贝类的毒性实验,进而评价疏浚物海洋倾倒对泻洋生物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疏浚物水相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鲻鱼(Mugil cephalus L.)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 li)有不同的致死率,黑鲷和鲻鱼的96h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糠虾的96h死亡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中耐污力由强到弱为鲻鱼〉黑鲷〉长额刺糠虾;疏浚物固相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10d致死率与对照组差异也不显著,泥蚶的耐污力大于缢蛏。由此可知,浙江某港口底泥疏浚物海洋倾倒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效应,其中疏浚物对鱼虾类的影响较大,对贝类的影响较小,表明疏浚物的影响程度因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Hg2+对细叶蜈蚣草的毒害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Hg^2 对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叶绿素(Ch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氢酶(CAT)的分子毒理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Hg^2 可以抑制细叶蜈蚣草CAT和SOD的酶活性,从而破坏其抗氧化防御系统,Hg^2 对细叶蜈蚣草生化毒理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建议可以用细叶蜈蚣草的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外花卉产业种植规模稳步增长、贸易日趋活跃、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大背景下,广东花卉产业发展良好,种植规模和销售额度继续稳居前列,花卉品种结构趋于多样化、产业营销模式转型升级。在广东省花卉产业供需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2015年广东花卉价格会有所回暖。同时,根据国内外花卉产业科技发展情况的分析和广东取得的科技创新进展,提出了包括加强新品种选育、推动花卉产业园和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