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成为当前很多地方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新媒体也是信息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然后分析和探讨了新媒体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运用的措施和途径,以期为基层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2.
农村地区室内环境污染分析·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试了常州农村地区部分住宅的甲醛浓度、氨气浓度、TVOC浓度和苯浓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大部分住宅的环境参数超标严重,在同一地区由不同装修公司装修后,室内环境品质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天然叶黄素(源自万寿菊,含量为4.64%)的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和皮肤着色效果的影响.在黄颡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5%、0.30%、0.60%、8.00%的受试物,在不影响饲料营养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最高剂量组为可能摄入剂量组的10倍以上,经挤压熟化工艺加工后,实际检测叶黄素含量为未检出(检出限=0.5 mg/kg)、24.2、54.2、118.0、1 700.0mg/kg,依次命名为C、L24.2、L54.2、L118、L1700.饲养90 d后发现,添加天然叶黄素的4个剂量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L24.2组的蛋白沉积率、L54.2组和L118组及L1700组的能量沉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侧和腹部皮肤的黄度(b*)和饱和度(C*)随饲料中天然叶黄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步升高,L118组可达到饱和,并与L1700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L118组和最高剂量组皮肤中黄色素过度沉积,并向肌肉中转移.皮肤中叶黄素的蓄积系数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76.25 mg/kg饲料.结果表明,24.2~1700mg/kg的天然叶黄素显著提高了初始体质量21 9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天然叶黄素作为黄颡鱼皮肤着色剂的最适剂量为76.25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34.
35.
本试验通过在低蛋氨酸(Met)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蛋氨酸二肽(Met-Met),评价Met-Met在幼鲤饲料中的有效性并确定幼鲤的Met需求量。试验用幼鲤初始体重为(16.7±0.08)g,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桶30尾鱼。在以豌豆浓缩蛋白作为蛋白质源的低Met基础饲料[Met含量为4.8g/kg,半胱氨酸(Cys)含量为4.4g/kg]中分别添加0、1.5、2.0、2.5、3.0、4.0g/kg的Met-Met,饲喂6组试验鱼,分别命名为M0、M1.5、M2、M2.5、M3、M4组;剩余的1组试验鱼饲喂含10%鱼粉同时补充3.0g/kg晶体DL-Met的试验饲料,命名为FM组,作为正对照组。饲养试验持续10周。结果显示:与M0组相比,各Met-Met添加组幼鲤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以增重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分别为8.1、7.9g/kg;以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为7.6g/kg。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Met-Met均可显著增加全鱼中Met、Met+Cys、赖氨酸(Lys)、色氨酸(Trp)、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的含量(P<0.05),而各Met-Met添加组与FM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M0组幼鲤必需氨基酸沉积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M0、M1.5、M2、M2.5组的Met沉积率显著高于FM组(P<0.05);除M1.5组外,各Met-Met添加组的Lys沉积率均显著高于M0组(P<0.05),且各Met-Met添加组与F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M4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显著高于FM和M0组(P<0.05)。M2、M4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M0组(P<0.05)。血浆丙二醛(MDA)含量以M3组最低,显著低于除M1.5、M4组外的其余各组(P<0.05)。由此得出,在Met缺乏的基础饲料(含4.8g/kgMet)中添加适量Met-Met可有效促进幼鲤摄食和生长,促进脂肪的转运与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基于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沉积率的回归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为7.6~8.1g/kg(饲料中Met-Met添加量为2.95~3.47g/kg),占饲料蛋白质的2.0%~2.1%。饲料中Met-Met所提供的Met与天然蛋白质源中Met在消化吸收与利用上特性相似,以Met-Met为来源评估幼鲤Met需求量会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36.
<正>技术简介目前鲟鱼的饲料投喂方法是借鉴硬骨鱼类的投喂模式,但由于两类鱼在代谢率、饲料转化率和饲料利用能力上的不同,硬骨鱼所用的常规投喂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鲟鱼这类软骨鱼类,过量投喂和过度投喂会导致水质的恶化,疾病的爆发,乃至鱼体的死亡。目前有关鲟鱼投喂策略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岗位进行了杂交鲟育成阶段的最适投喂频率和投喂率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和投喂率均对鲟鱼的生长性能指标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7.
<正>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球70%,且品种繁多,许多彩色系品种,如黄色系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e)、金鲳(Trachinotus ovatus)、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等,红色系  相似文献   
38.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型蛋白质源乙醇梭菌蛋白替代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胰脏和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25.70±0.03) g的草鱼54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J0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用5%(J5组)和10%(J10组)的乙醇梭菌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27.5%和55.0%的豆粕。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 J5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J10组(P0.05),与J0组无显著差异(P0.05)。J5组草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J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J0组(P0.05)。2) J5和J10组草鱼的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J5组(P0.05),J5组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J0和J5组(P0.05);J10组草鱼的血浆AST/ALT显著高于J0和J5组(P0.05); J5组草鱼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J0和J10组(P 0.05)。各组草鱼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 J10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J5组(P0.05)。各组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4)从肝胰脏和肠道的病理切片可以看出,随着乙醇梭菌蛋白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草鱼肝胰脏核聚集加剧,而肠道病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由此可知,草鱼饲料中添加5%乙醇梭菌蛋白有利于草鱼生长,但添加量提高到10%则会影响草鱼生长,降低存活率,并导致肝脏损伤。因此,乙醇梭菌蛋白在草鱼饲料中的推荐使用量为5%。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研究杂交鲟对饲料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耐受剂量。在基础饲料黄曲霉毒素B1含量<10.00μg/kg条件下,分别添加0(对照)、0.5%、1.0%、2.5%和5.0%蒙脱石(国产饲料级改性蒙脱石,纯度≥99%),配制5种试验饲料。试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45.10±0.12)g的杂交鲟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每组杂交鲟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70 d,通过检测试验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和肝脏组织学变化,确定杂交鲟对饲料中蒙脱石的耐受剂量。结果表明:添加0.5%和2.5%蒙脱石显著降低了杂交鲟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P<0.05),添加5.0%蒙脱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的肝体比(P<0.05),添加1.0%蒙脱石对杂交鲟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不断升高,除0.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浆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比值持续走高,从1.09上升到2.00。全血呼吸爆发(RB)水平以1.0%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和5.0%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略高于0.5%组(P>0.05)。肠道和肝脏组织切片显示,蒙脱石添加水平≥2.5%时会对杂交鲟肠道和肝脏组织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建议杂交鲟饲料中本受试蒙脱石作为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添加水平应大于0.5%且小于2.5%,即杂交鲟对本受试蒙脱石的耐受剂量介于0.5%与2.5%之间。  相似文献   
40.
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 ,是主要经济甲壳动物 ,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作为名优水产品养殖。我们在池塘精养与配合饲料研究过程中发现其雌、雄个体在一些性状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为了较准确地了解这种差异情况 ,我们有针对性地统计、分析了在同一块试验场地的9个同批养殖试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雌、雄的部分性状 ,发现彼此有较大差异 ,此类情况尚未见其他报道。因此 ,本文将我们的试验结果作简单介绍 ,以补充和完善中华绒螯蟹的有关基础生物学和养殖技术基础资料。1材料和方法1.1中华绒螯蟹种于1998年5月17日从海口引进 ,共5kg ,平均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