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近等基因系TcLr35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cDNA—AFLP技术结合了RT-PCR和AFLP技术,用于分析植物mRNA的表达差异。该技术保留了AFLP技术的可靠性与高效性,可广泛地应用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基因分离与表达特性的研究。小麦叶锈病是世界上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提高品种抗病性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目前已发现的近90个抗叶锈基因中,有56个基因已被正式定名,其中有9个成株抗性基因和慢锈性基因,即Lr12、Lr13、Lr22a、Lr22b、Lr34、Lr35、Lr37、Lr48和Lr49。Lr35基因来源于拟斯卑尔托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该基因位于2B染色体上,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成株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42.
前期研究发现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伪蛹可以在辽宁省最冷月份的温室作物上存活并且越冬的烟粉虱伪蛹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为了进一步明确辽宁省越冬粉虱伪蛹在初春时期能否正常羽化,以及成功羽化的烟粉虱携带TYLCV的情况,对2013年4月中旬辽宁部分县市区保护地作物上14份粉虱伪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粉虱羽化率,镜检鉴别了粉虱种类,鉴定了烟粉虱生物型并检测了新羽化烟粉虱成虫体内携带的TYLCV。结果显示,14份伪蛹样品羽化率范围为47%-93%,平均羽化率77%;其中,4份样品(锦州TH1、葫芦岛LSH1、葫芦岛LSH2和葫芦岛LSH3)的羽化率高于90%,仅有1份样品(朝阳JP1)的羽化率低于50%。在14份样品中,10份样品为烟粉虱种群,其余4份样品为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混合种群且仅在鞍山岫岩(XY)样品中温室白粉虱占优势(比例50%)。14份烟粉虱样品(包括混合样品)中,12份样品烟粉虱均为Q型,其他2份样品为B型和Q型烟粉虱混合种群。结果表明,辽宁省越冬粉虱伪蛹在初春时期能正常羽化,所有采集的烟粉虱样品均未能检测到TYLCV。  相似文献   
43.
基于EPG技术的烟粉虱两个品系取食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Cardinium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一种次生内共生菌。有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Cardinium品系(C+品系)与未感染品系(C-品系)的寄主适合度有很大差异,但其产生差异的行为机制尚不明确。论文旨在研究两个Q型烟粉虱品系的取食行为差异,以期从行为学角度揭示两个品系适合度差异的原因。【方法】应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Q型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棉花与番茄上6 h的取食波形,然后对取食波形进行分类统计,共选取19个参数(非韧皮部参数11个,韧皮部参数8个)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这两个品系在非韧皮部和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共获得118个有效记录,其中在棉花上58个(C-品系28个,C+品系30个),在番茄上60个(C-品系31个,C+品系29个)。在取食棉花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刺探的总持续时间和路径波(C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第一次E波后非刺探时间显著低于C-品系(P<0.05);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分泌唾液(E1波)和吸食汁液(E2波)的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在取食番茄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的刺探总次数和第一次E波前的刺探次数均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从第一次刺探到第一次持续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C-品系(P<0.05),但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显著短于C-品系;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在与分泌唾液和吸食汁液相关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上,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参数无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C+品系较C-品系具有更长的刺探时间和更多的刺探总次数。【结论】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取食行为没有差异,在非韧皮部存在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可能与其适合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4.
生物入侵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快速发现外来物种并及时根除或阻截是降低损害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鉴定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对外来物种精准快速的检测需求。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和易于取样等特点,弥补了入侵生物传统鉴定技术在检测率低、耗时长以及破坏样本等方面的不足,为入侵生物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该文综述了eDNA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概况,从入侵物种的检测与监测、入侵途径、分布与危害程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介绍了eDNA技术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同时,指出了eDNA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桔小实蝇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呈现不断扩散蔓延态势。风险分析是植物检疫的基础任务。为了客观反映总结当前桔小实蝇风险评估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在1979—2021年CNKI数据库以及1985—2021年WOS核心合集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 V分析的基础上,对桔小实蝇入侵风险评估的文献总量、载文期刊、发文机构、当下研究的热点内容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风险评估文献国内最早发表于1991年,国外最早发表于2012年。2003—2008年该虫风险评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之后趋于稳定。美国和英国是在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的2个国家。国内发文机构集中在广东、江苏等入侵可能性较大或已被入侵的省份和地区,发文量最多的为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植物检疫》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期刊。热点关键词有传入风险、生物入侵、Pert技术、Monte Carlo仿真、预测预报、发生期、GARP、潜在分布区、colonization、complex Diptera、species Diptera、invadens Diptera、management、eradication等。近年...  相似文献   
46.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入侵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卫星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重复性高、易检测等优点,在生物生态和进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入侵生物来源鉴定、杂交和基因渗透、瓶颈效应以及入侵因素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入侵生物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并具有多种生物型。本文利用mtDNA COI基因片段对国内外12个地理种群烟粉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北京海淀、河南郑州、山东枣庄、江苏南京、上海闵行、海南海口等地的烟粉虱与来自美国California州、Texas州、Arizona州以及以色列的B型烟粉虱的同源性达到99.8%~100%,由此可见目前在中国广大地区暴发成灾的烟粉虱生物型为B型;而采自云南省昆明地区一品红寄主植物上的烟粉虱与来自摩洛哥和西班牙的Q型烟粉虱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该烟粉虱生物型为Q型,这也是首次报道Q型烟粉虱入侵中国。  相似文献   
48.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45进行了标记,从6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亲本及TcLr45×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P-AGG/M-GAG和P-ACA/M-GGT。其扩增片段为261 bp和105 bp,2个标记与Lr4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1.3 cM。测序比较261 bp片段与大麦属Vulgare HotrI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达86%,105 bp片段与一粒小麦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高达96%。2个测序片段均包含开放阅读框(ORF)序列。  相似文献   
49.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0.
我国蔬菜重要害虫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蔬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蔬菜害虫给我国蔬菜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以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粉虱、蓟马、斑潜蝇、叶螨、蚜虫、黄曲条跳甲和韭菜迟眼蕈蚊等重大害虫为对象,概述了我国蔬菜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和近年来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对我国重要害虫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种类鉴定、入侵和传毒、抗药性及其机制、基因组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展望了未来蔬菜害虫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