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12.
翘嘴鲌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异源精子冷休克技术获得翘嘴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meio-G1)、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代(meio-G2),以太湖野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为对照群体,采用微卫星(SSR)标记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分析了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SSR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在meio-G1、meio-G2和对照组3个群体中,分别扩增到38、16和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66 7、1.333 3和3.916 7,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430 6、0.333 3和0.675 0,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569 4、0.666 7和0.325 0。3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43 0、1.000 0和0.571 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eio-G1和对照组聚为一支,meio-G2单独聚为另一支。RAPD结果显示,14个引物在3个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74、61和64,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51%、0和51.56%,按照Nei’s指数统计的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01 8、1和0.846 0,meio-G2的基因组DNA同质性远高于meio-G1和对照组。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均表明,meio-G2的纯合度、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均高于meio-G1和对照组,且个体间的基因型完全一致,是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研究对象,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对DMRT1的全长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在8种组织(鳃、肠、心、肌肉、脑、肝、脾、性腺)、胚胎发育的8个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 d和出膜后3 d)以及性腺发育的4个时期(Ⅰ~Ⅳ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c DNA序列的全长为2025 bp,编码297个氨基酸,其中包括8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73 bp的5'非编码区和1058 bp的3'非编码区。与已知物种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河川沙塘鳢DMRT1的氨基酸序列与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欧洲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的同源性最高。DMRT1基因在河川沙塘鳢的精巢组织大量表达,而在卵巢、肌肉、心以及肝4种组织中表达较少,在其它组织中几乎不表达; DMRT1基因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有表达,在原肠期的表达量最高;此外,DMRT1基因表达量在精巢发育的不同时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精子成熟期(Ⅳ期)达到最大值,而在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表达量较少且表达强度差异不明显,因而推测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与精巢的发生和功能的维持有关。研究结果为解析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的功能及其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开展河川沙塘鳢单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三种健康养殖模式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氏原螯虾,俗名淡水小龙虾,在动物分类学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喇蛄科、原螯虾属。该虾在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养殖,随着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该虾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并形成了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物种群量较大,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虾类资源。笔者于2008年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两年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模式的探索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并已在江浙地区普遍展开,在江浙地区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亩产可达150千克以上,亩效益达万元。由于红螯螯虾为热带性种类,且具有抱卵少、不同步的特点,特别在非热带地区普遍出现养殖周期短、养成规格小及苗种成活率低等问题,导致其行业发展受阻。本次研究针对红螯螯虾生物学特性及浙北地区的气候与消费  相似文献   
16.
目前虾苗供应量不足成为制约红螯螯虾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是因为红螯螯虾在出苗后个体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御、躲避敌害的能力均较弱,一般需要将其中间培育至一定规格后再放入外塘养殖。但是在中间培育过程中,由于小水体的限制,幼虾会因自相残杀、相互竞争而导致成活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7.
正本次研究我们分别以黑色塑料挡板+网片、毛刷+网片作为隐蔽物,这两种隐蔽物组合不仅均有作为幼虾栖息与避敌处所的功能,还具有提高环境复杂度、可附着区域及扩大阴影面积的作用。因此我们于出苗后放入规格基本一致的幼虾,摸索这些遮蔽物对幼虾的影响,以期为幼虾培育、暂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鳡的人工繁殖技术与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鳡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鳡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10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6.5%、孵化率88.3%。与此同时,对鳡的胚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鳡受精卵在21~23℃下孵化至出膜,有效积温为705.34℃.h。  相似文献   
19.
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β-actin在真核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是一种管家基因。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β-actin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4 bp,翻译成138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5 ku。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与真鲷(Pagrus major)、斑马鱼(Danio rerio)、青鳉(Oryzias latipes)、龙溪鳉(Rivulus marmoratus)的相似性最高,为99.3%;与鲫(Carassius aurat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等其它鱼的相似性也较高,为97.8%~98.6%。此外,还克隆出了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WTBZ〗相应的DNA序列,共619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含有2个内含子,这为将来设计βactin〖WTBZ〗荧光定量PCR引物以及测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