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对1株马铃薯疮痂病菌拮抗菌株B1进行了鉴定和盆栽防效试验.在采用皿内抑菌试验、管碟法确定了B1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作用后,通过表型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一致,其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1的培养液经80%硫酸铵提取后,所得物质对部分马铃薯疮痂病菌也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快速PCR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具有明显的组成多样性,通过筛选不同疮痂病菌的通用探针引物,建立针对该类病原菌的定性检测方法。【方法】以目前中国存在的不同致病种的代表菌株CPS-1(Streptomyces scabies)、CPS-2(S. galilaeus)、CPS-3(S. acidiscabies)、CPS-4(S. turgidiscabies)为材料,根据NCBI GenBank中已登记的疮痂病菌特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基因txtA、txtB、txtC(P450)、txtD(nos)等序列设计引物,对不同菌株的基因组扩增,选择特异性和稳定性较高的引物作为探针引物,经温度梯度筛选优化反应体系后建立成熟的检测技术。【结果】获得的通用检测引物B1/B2对所有致病菌株均表现较好的特异性,可稳定扩出目的条带,而非致病菌株均无条带。利用孢子稀释法验证建立的检测方法对菌株DNA的灵敏度为20 pg•μL-1,对孢子的检测阈值约为4.0 CFU/μL。对测试样品基因组扩增结果表明,疮痂病原链霉菌、病薯样品组织、病田土样均检测到目的条带,而非疮痂病原链霉菌、健康薯块组织、非病田土样和其它菌株均未扩出目的条带,说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结论】建立了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定性检测方法,可实现对菌株、病组织和土壤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小麦中F-box基因的存在种类及数量,作者通过数据库检索、编码区查找及功能结构域预测等途径,获得了NCBI和DFCI两大数据库中已报道的小麦F-box蛋白,并根据C端结构域特征对这些F-box蛋白进行了分类统计。数据库检索分类结果表明,在NCBI和DFCI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F-box基因38条,这些基因可以划分为F-box/LRR(17条,占总数的45%)、F-box/Kelch(6条,占总数的16%)和C端无明显结构域特征(15条,占总数的39%)3种类型。其中,F-box/LRR和C端无明显结构域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源克隆策略在中国春小麦中获得了3条包含F-box结构域的序列,分别命名为Ta-SKP2A、Ta-FB和Ta-FBL14。Ta-SKP2A和Ta-FBL14属于F-box/LRR类型,Ta-FB仅包含一个F-box结构域,为C端无明显结构域类型。这些研究将为深入探讨F-box家族基因参与的小麦生物学过程及在其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国10个省份采集了马铃薯疮痂病薯,描述了各省疮痂病的症状。在马铃薯疮痂病斑上分离得到80株链霉菌菌株,通过盆栽试验、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等3种方法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发现其中30株具有致病性。对3种测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适于进行马铃薯疮痂病菌致病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明马铃薯疮痂病菌在植株和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及种群动态变化特点,利用常规PCR和定量PCR(qPCR)技术对不同环境的马铃薯疮痂病株和田间植株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表明,病田、温室盆栽和微型薯苗床中马铃薯疮痂病重度发病植株的根、匍匐茎、块茎、地上茎、叶片等组织样品均可检测到184 bp的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到疫霉菌的原始毒素。采用甜椒叶片注射法检测毒素的活性。采用两种方法对原始毒素进行纯化,用连续Bio-gel P-100柱层析法纯化能将毒素提至层析纯。在离子交换一分子筛层析法中,原始毒素依次经DEAE52-cellulose→CM32-cellulose→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后,经电泳检测为单一条带,说明达到电泳纯。采用SDS—PAGE法测定毒素的分子量为41.9ku。对毒素的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毒素中蛋白质含量为70.4%,糖含量为29.6%。毒素经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均下降,而用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活性变化不大,说明蛋白质亚基在P.capsici毒素活性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求马铃薯疮痂病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等技术提取马铃薯疮痂病菌致病毒素,用其处理萝卜幼苗后,观察萝卜幼苗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2.20、7.49 mg/mL毒素处理下萝卜幼苗茎、根生长受到明显抑制,2.20、7.49 mg/mL毒素处理对萝卜茎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9.26%、81.64%,对萝卜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1.64%、100%;显微观察发现,疮痂毒素处理后萝卜幼苗根、茎表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且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茎表皮细胞长度逐渐减小,宽度逐渐增大;萝卜幼苗叶片经毒素处理3d后出现褐色小点,并出现不同程度腐烂,叶表皮肾形保卫细胞变褐死亡.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treptomyces galilaeus典型菌株CPS-2的转化体系,对该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菌株CPS-2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条件为:TSB培养基一级培养24h,改良YEME培养基(含10%蔗糖和1.0%甘氨酸)二级培养60h,溶菌酶用量为3.0g/L,37℃酶解90 min,原生质体形成量可达4.4×109个/mL;在R2YE培养基上再生率可达22.71%。采用含25%PEG1000的Tbuffer介导转化质粒pIJ702,24h后覆盖含有硫链丝菌素的营养软琼脂,4d后可筛选到转化子,每微克质粒DNA可获得102~103个转化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16S rDN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8个省(区)的34株马铃薯疮痂病菌和15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采用链霉菌通用引物对34株测试菌株的基因组进行16S rDNA序列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比对,选取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34个测试菌株均为链霉菌属,其中Streptomyces scabies 12株、S. galilaeus 8株、S. bobili 6株、S. turgidiscabies 1株、S. acidiscabies 1株、S. diastatochromogenes 2株、S. setonii 1株、S. enissocaesilis 3株。其中S. galilaeus、S. bobili和S. enissocaesilis等种均为新发现的疮痂病病原。对各菌株的分布分析发现,山东省的疮痂病菌有4种,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有3种,四川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均有2种,黑龙江省为1种。【结论】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且分布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