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分析了吉富、“埃及”、“78”、“88”及“美国”五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生化遗传特征。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肝脏EST同工酶的表型上有明显差异。Est-2谱带为吉富和“埃及”品系所特有,可作为与其他品系尼罗罗非鱼区分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高温组,对鳜幼鱼进行96 h的高温应激试验,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幼鱼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温应激下鳜幼鱼血清的葡萄糖(Glu)浓度、甘油三酯(TG)浓度、总胆固醇(TC)浓度、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同一生化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应激温度下的差异明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鳜幼鱼血清Glu浓度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TG和TC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激96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TG和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33℃处理组的血清TP浓度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 25℃处理组的血清ALT活性在应激48 h时显著升高(P<0.05,下同),29℃处理组的血清AST活性则在应激24 h时显著升高;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基本上高于对照组,应激48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整体上低于对照组。鳜幼鱼肝脏sod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上升趋势,hsp90α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时间的延长或应激温度的升高基本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hsp70α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温环境致使鳜幼鱼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为避免因应激而导致氧化损伤,鳜幼鱼通过提高sod基因表达、增加能量利用及减少IgM合成和分泌进行自我调节,但应激后期由于应激时间过长或应激强度超过其调节能力,致使鳜出现组织损伤。由于高温应激对鳜幼鱼生理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并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在鳜养殖生产中应加强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避免水温快速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并做好鳜的病害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4.
胃腺是胃消化功能中的重要内分泌腺体。为明确鳜(Siniperca chuatsi)个体发育中胃腺结构和功能发育特征,采用石蜡切片、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反应技术(ELISA)对孵化后0~45 d (0~45 dph, days post hatching)鳜胃腺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测定了胃蛋白酶原(PG A1, A2, A-like, C)和胃质子泵(HK-α, HK-β)基因表达、胃蛋白酶原(PG A和PG C)含量、总胃蛋白酶(Pep)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4 dph,鳜胃腔形成; 8 dph,胃黏膜层褶皱增多,柱状上皮细胞出现;10dph,胃壁结构明显,泌酸胃酶细胞出现;13dph,胃腺出现;后期,随着胃体发育,胃壁黏膜层厚度增加,胃腺长度、宽度增加,泌酸胃酶细胞数目、大小均呈现递增趋势。PG A1、PG A2、PG A-like、PG C和HK-α、HK-β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随着胃结构发育呈上升趋势; 8 dph, 4个胃蛋白酶原基因均开始表达,随后各基因表达水平呈不同水平级上升,相对表达水平大小次序为:PG A1>PG A2>PG C>PG A...  相似文献   
155.
为探究酸碱胁迫对鳜存活率、组织结构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将鳜的大规格幼鱼[(30.2±5.1) g]和小规格幼鱼[(5.3±0.7) g]放入不同酸碱梯度组(pH 4.0、5.5、7.0、8.5、10.0)中,进行72 h急性胁迫试验,比较其存活率,并以大规格幼鱼为试验材料,探究酸碱胁迫后鳜鳃、肝脏组织结构及解毒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30.2±5.1) g幼鱼在各试验组中可存活72 h,(5.3±0.7) g幼鱼在pH 4.0、10.0组中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3.60±4.65) min和(49.30±5.34) min。72 h后,除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形态正常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pH 4.0组中,鳜鳃毛细血管破裂、血细胞堆积;pH 5.5、8.5组中,鳜肝脏细胞肿大;pH 10.0组中,鳜鳃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质空泡化等现象较为明显。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中解毒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其他试验组鳜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活性随...  相似文献   
156.
采用组织切片、H.E和AB.PAS染色技术对不同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组织学特征以及粘液细胞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1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左腹侧有一枝,幽门盲囊开始发育;20日龄鳜在肠下方右腹侧出现一簇幽门盲囊,2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右腹侧和肠下方左腹侧各出现一簇幽门盲囊;随着日龄增加,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继续增加。20、30、40、50和60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分别为25±2、75±2、123±4、155±7、190±5条。幽门盲囊的长度、肌层厚度及内侧的皱襞数量,也随鳜发育日龄而呈现递增趋势。幽门盲囊由多枝汇集成簇,每枝在中部产生2个分支,盲囊顶部比基部皱襞数量少且长度短。幽门盲囊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Ⅳ型次之,Ⅲ型最少,未见Ⅰ型粘液细胞,盲囊基部粘液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顶部。  相似文献   
157.
为研究不同盐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毒害作用,在阳离子浓度相等(Na+=210mmol/L)的情况下,对鳜进行NaCl、Na2SO4和NaHCO3急性胁迫。在NaCl和Na2SO4胁迫后0、12、24h和淡水恢复后24h和72h,以及在NaHCO3胁迫后0、0.5h和淡水恢复后2h和4h,取血液和鳃组织,检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和鳃Na+/K+-ATP酶(NKA)、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Na+/HCO3-共转运体(SLC4A4)和Cl-/HCO3-离子交换体(SLC26A6)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Ccl20、γ-IFN、Dapk2)表达量。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